丹青先知文旅暖 东阳画家绘就渔村“簪花图”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4-02-21 09:242.1万+阅读

开栏的话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东阳是艺术的热土、文化的盛域,翰墨丹青多妙手,雅集展览频举办。所谓“星云岳渎,天地大文。诗书六艺,谓我思存”,《旭华人文工作室》今天推出“艺林涉趣”栏目,带您观展品艺,无微不显,有美必登,以此助力文化名城建设。

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甲辰春节,中国文旅版图上出现了南北两大热点:北“尔滨”,南蟳埔。其中,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小渔村蟳埔,更是因为独特的“簪花围”服饰文化而火出天际。

也是在春节期间,在东阳老家过年的画家雪岛迎来了一位久违的访客——泉州东南网记者林雅萍。“何老师,能不能把当年您画的簪花图,拍成照片送给我作为纪念?”乍听此语,本名何时俊的雪岛心头微微一震:当年一时兴起,邀请林雅萍担任模特,创作了一组以蟳埔簪花女为主题的工笔画,转眼已届十年。十年来,渔村蟳埔已然冷热两重天,他的这番举动,无意中竟是“丹青先知文旅暖”。

缘 他的房子距离蟳埔仅六七分钟车程

“我在泉州的家离蟳埔仅六七分钟车程。”17岁,雪岛就考入广州美院,专攻中国画。毕业后他先在广州工作,1998年来到福建泉州。初到泉州,在当地美协组织的一次写生活动中,雪岛走进了蟳埔。在他的印象中,这个紧挨大海的小渔村很宁静,来来往往的渔女头上戴着“簪花围”,身上穿着具有古典韵味的斜襟衫和八分阔腿裤,衣襟、裤脚沿都绣着花。在众人惊奇的目光中,她们衣袂飘飘花枝颤颤,或坐在家门前淡定从容地剥着海蛎壳,或风吹杨柳般穿行在生蚝壳构筑的民居之间,脸上满是“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的怡然自得,宛若遗世独立。

惊鸿一瞥,一眼万年。雪岛瞬间喜欢上了这个古朴的小渔村,在此后数年间,他频频来到这里,结交了当地了解蟳埔历史的专家学者,探究它的前世今生。2012年,他更是把家搬到了丰泽区海景国际花园小区。“天气晴好的时候,站在家中阳台上远眺,还能看到蟳埔村。”雪岛说,蟳埔村外就是码头,村民每天都在码头兜售新鲜的渔获,他也经常开车前往购买海鲜,有时还会在码头上速写或者拍照,积累创作题材。


痛 渔村的“碎片化”和蟳埔女的老龄化

与蟳埔“相邻而居”,雪岛有了更多时间亲近这座小渔村,也因此得以了解蟳埔村内渔女的簪花来历。

在雪岛看来,蟳埔女的簪花传统来源虽然有多种说法,但最吸引人的还是“文化融合论”。“蟳埔女头上所戴的簪花围,从前是真正的鲜花,近些年改成了绢花。但不管材质如何变化,最里面一圈肯定是茉莉花。”雪岛说,通过文献了解,茉莉在唐代从亚洲西南部传入中国,在福建、广东一带种植,进而在福建发展出茉莉花茶。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在此聚居,蟳埔村内就居住了许多阿拉伯人,“他们在花园内种植各种鲜花,五彩缤纷的鲜花吸引了爱美的女性驻足欣赏,友好的阿拉伯人于是把这些鲜花赠送给蟳埔村的渔女,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簪花现象。”香艳的鲜花不仅装饰了蟳埔女的秀发,且被赋予为出海的家人祈求平安的功能,还冲淡了渔女们劳作时不得不忍受的鱼腥气味。

两位蟳埔女在为林雅萍梳妆。

传统的蟳埔女吃苦耐劳,在男性家人出海劳作的日子里,她们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到近海滩涂赶海,家里家外两头操持,风吹日晒雨淋,再美丽的“簪花围”也无法阻拦海风烈日暴雨对姣好容颜的摧残,因此随着时代变迁,蟳埔村的年轻女性相继放弃了这种传统生活方式。“虽然2008年蟳埔‘簪花围’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但难以阻止蟳埔女的老龄化趋势,走在村内举目所见都是中老年妇女。她们头上的簪花依然热烈灿烂,但满头银发、疲沓身材、蹒跚步态,都让人感觉这个群体已步入夕阳状态。”作为一位艺术家,目睹这一幕的雪岛,心中除了“美人迟暮”的叹惋,更有对民俗文化难以为继的遗憾。

蚵壳厝

更让他揪心的,则是蟳埔村内传统民居“蚵壳厝”的加速消失。这些“蚵壳厝”是在闽南地区传统的红砖厝基础上,用生蚝壳垒砌成墙体。“许多人以为蚵壳厝是就地取材用海蛎壳垒砌而成,其实并不是。”雪岛说,蟳埔村“蚵壳厝”中的生蚝壳长达约一尺,体量和普通红砖差不多,坚固程度、保温隔热功能与红砖不相上下,却比红砖更能抵御海水侵蚀,而当地海域并不出产这种生蚝。经向当地专家学者请教,他了解到这些生蚝壳是宋元时代出海的商人从东南亚地区带回。“出海的商船满载瓷器、茶叶等商品,到海外销售一空后,怕空船返回时在海上遇风浪容易翻船,就把当地不要钱的生蚝壳当成压舱物运回,运到蟳埔村外码头后倾倒在海滩上,村中渔民见此物既大又厚且坚固,就用来建房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蚵壳厝’。”让雪岛心疼的是,自1998年以来,因为缺乏明确的保护规划和措施,“蚵壳厝”急剧消失,“原先整村都是‘蚵壳厝’,气势恢宏;如今屈指可数的‘蚵壳厝’在林立的楼房间隙零零散散,呈碎片化分布,就像插花地一样。”蟳埔村内的传统民居、簪花风俗,既是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的见证,更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融合的脚注,也是雪岛认为的艺术必须着力表现的重要主题。

绘 传统技法现代审美再现蟳埔渔村遗韵

立下为蟳埔记录的心愿,真正执起画笔却是在2015年。这一年农历正月廿九,雪岛应邀参加了蟳埔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妈祖天香巡境。这一天,村民要抬着妈祖神像巡街,所有蟳埔女性都穿上传统渔家服装,戴上簪花围,举行盛大的簪花宴。上千名蟳埔女的头上花海令人震撼,也让雪岛见识了蟳埔女“今生簪花,世世漂亮”的集体人生追求。

雪岛和林雅萍合影。

盛会狂欢后,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春日,雪岛邀请林雅萍来到蟳埔村创作。在流行“幼瘦秀”审美的当下,找一名贴近蟳埔女特征的模特并非易事,“这个女性群体长期从事劳作,因此体态必须健康有力,面容又要中国化,符合现代审美,简单而言就是国泰民安脸。”进村后,雪岛邀请了两位老年蟳埔女为林雅萍梳妆,并为她挑选了一套典型的渔家服装:宝蓝色印花斜襟上衣、黑色八分阔腿裤,腰畔别着一个红色布兜,脚上则是印花绊人字木拖鞋。接下来的选景、拍照、写生等过程,差不多用了一天时间。

经过一个多月的创作,雪岛完成了两幅蟳埔女题材的画作。两幅画作均采用了工笔带写意的技法,色彩淡雅,风格唯美。

画作《闽南遗韵》

其中的《闽南遗韵》以一堵“蚵壳厝”断墙为背景,头戴“簪花围”的年轻蟳埔女侧身而立,一手抚墙,一手轻提裤子,低头俯视斑驳的石板路,工笔画纤妙的笔触和敷色,将女性的脸庞表现得吹弹可破,头上的簪花迎风摇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与纤细入微的工笔写实人物迥异,雪岛用略带写意的笔法描绘生蚝壳垒砌的墙体以及石块叠筑的墙脚,表现其粗砺的质感。整幅画作下意识地淡化了衣饰和建筑浓烈的原色,特别是宝蓝色的衣物和赭红色的红砖花格窗,经过艺术化处理后,色彩的饱和度渐次下降,形成柔和淡雅的色调,张扬着唯美的诗意,彰显了雪岛一以贯之的江南文人画风格。“蟳埔女的低头俯视,其实是一种寻找,寻找失落的历史和文明。这种寻找也是一种追问,就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们该如何保持民族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雪岛坦言,在创作此画时,他的内心被悲天悯人的情绪所占据,蟳埔女脸上的微笑是她们对命运的回应,作为向海而生的“讨海”群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她们始终坚韧以待,美而不自知,外界却未给予应有的呵护,导致因她们而衍生的传统民俗文化急剧衰落。

而在另一幅画作里,雪岛巧妙诠释了盛行于泉州地区的“盼归”文化:蟳埔女依偎于大榕树上,侧耳谛听,遥岑远目,仿佛在聆听大海波涛送来的亲人音讯,写意的褐色树身和写实的盛装女性对比强烈却又熨帖融合,人物柔婉的表情里满是期待,全无献愁供恨的怨意。在创作此画时,雪岛脑海里掠过的是晋江的“姑嫂塔”传说,是蟳埔村外码头上渔女们盼望亲人的身影:“榕树在蟳埔村内随处可见,它盛载着乡愁和爱情的意象,也是泉州人顽强生命力和适应力的象征。以其为背景,既表达了盼归的主旨,也用它的枝繁叶茂象征蟳埔女的坚韧不屈和积极向上,更祈望渔村独有的传统文化能坚韧以存,绵延以续。”

画作完成后次年,雪岛在杭州画院举办个人画展,林雅萍专程前来祝贺并在画作前摆出同样的姿势,画里画外遥相呼应,引来众人围观。去年10月第四届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期间,雪岛应邀回东举办乡贤画展,《闽南遗韵》亮相东阳,此时因为演员赵丽颖代言蟳埔村已经成功“出圈”,画作引来许多人与其合影。

思 画笔倾诉“我更爱你饱经沧桑的容颜”

今年1月,雪岛的蟳埔女画作在福建省工笔画展上展出,惊艳了圈内诸多同好。他再次来到蟳埔,看着村内熙熙攘攘体验簪花风情的女性们,诧异地发现:传统的渔村服饰已被各种形制的汉服所取代,南来北往的体验者更在意的是“簪花围”之形而非其内涵。“人类的美感并不相通,更多人只看到簪花的普世美学效应,却难以看到簪花背后的文化融合之美、海洋文化之美。”这也让雪岛觉悟,“也许,我该用画笔更多描绘蟳埔女的原生态之美。”雪岛说,因为这热闹的一幕,让他想起杜拉斯的一句名言:“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饱经沧桑的容颜。”因为这副容颜里,盛满故事,写满经历,藏着历史……

雪岛画作

客寓泉州26年,雪岛说泉州是他的“福地”,因为他在这里走上了中国当代美术的高地,成为中国美协会员,作品获得全国美展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国画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的唯一东阳籍画家,也是跻身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行列的唯一东阳籍画家。但他并不因此而淡薄“闽系”艺术身份: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随着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雪岛心中已有了更多创作计划,“我已经创作了惠安女、蟳埔女主题画作,接下来将创作湄州女主题画作,完成福建三大渔女系列作品。”此外,他将持续深耕蟳埔女题材,用画笔讲述这个群体的故事,同时围绕“一带一路”中的泉州海洋商贸主题,创作更多泉州印记的作品,回馈第二故乡。

编辑:杨慧萍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我说两句…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