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为乡乐驱驰——访上海东阳人联谊会会长张耀俊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蔡晓莉 陈姣
2024-02-28 11:029763阅读

人物档案

张耀俊,横店镇莲塘小区人,出生于1963年,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科技委原主任,现为上海东阳人联谊会会长。

甲辰春节刚过,张耀俊的身影又出现在上海东阳人联谊会秘书处办公室。作为上海东阳人联谊会会长,眼下他需要和秘书长以及骨干会员一起,商议新一年商会的发展规划。

自2008年成立以来,上海东阳人联谊会已经聚拢了1500多名会员,成为在沪东阳乡贤的又一个“家”。作为联谊会的“大管家”,2018年担任会长的张耀俊把退休后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服务老乡的工作,将在沪乡贤的情感拉得更近,将乡贤与家乡的纽带系得更紧。

少年求学不畏苦

“因为我自己淋过雨,所以有能力后总想替别人撑把伞。”张耀俊坦言,他年少时的生活和求学之路充满艰辛,现在能为东阳老乡做点事,他觉得很高兴。

1963年,张耀俊出生于横店莲塘。初中毕业之后,虽然内心很渴望读书,但没有机会入读南马高中,这是他当时最遗憾的事。后来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他进入维风公社的五七中学,得以继续求学。

五七中学的课程安排是半天学农、半天学习,学制两年。天资聪颖的张耀俊非常珍惜学习机会,“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还担任了班长。1977年毕业时,国家恢复中考,张耀俊考进了东阳中学,人生的航向就此改变。

那时从横店到东阳城区必须坐班车。每次去学校,张耀俊都要先从莲塘村步行十几里路到横店汽车站,然后从汽车站坐车40多分钟到城区。住校期间他以霉干菜下饭,一吃就是一个礼拜。

“那时候虽然苦,但有书读就不觉得苦。”张耀俊说,进入东阳中学后,他继续刻苦学习,一直担任团支书。

高考结束后,张耀俊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之所以选择这座学校,张耀俊说这是因为父亲的一个同事曾在该校就读,介绍说该校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读书期间所有费用全免,还有奖学金和助学金。“当时估分报考浙大和上海交大还不够,为了确保能上大学就填报了这所学校。”

但到上了学以后,张耀俊才知道这是真的苦。

从东阳到哈尔滨,千里迢迢。每次去学校,他都要倒好几次车,坐火车就要36个小时,又常常只能买到站票,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因为交通不便,他每年只在放寒假时回来过年,暑假就待在学校里学习。不仅如此,东北寒冷的气候也让他很不适应,冬天气温常常低至零下二三十度。饮食也不习惯,当地人不吃米饭,吃的都是馒头面粉,特别馋米饭时,他只能拿馒头票向当地人换米票。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张耀俊靠着超强的意志支撑学习。“上了学校以后,才知道这座学校有非常光荣的历史,咱们国家第一批军事指挥专家都是由这座学校培养成长,觉得自己选对学校了,那点苦也就不算什么了。”生活的艰辛从来就难不倒张耀俊,因为对知识的渴求,他埋头苦读,在大学期间不仅一直担任干部,还年年都拿奖学金。大学毕业后,张耀俊被分配到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简称726研究所)。

科技报国不言艰

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处处都是发展机遇。张耀俊怀着一腔热血,立志要做一番事业。然而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计划任务就没有业务,怎么办?他就下海经商,进入研究所下属公司上海中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己找市场。

那时候的上海没有一幢高楼,国内高楼的消防安全技术也是一片空白。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该怎么设计,需要配备哪些东西?张耀俊找到了大展拳脚的平台,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成为第一批投入高层建筑消防设计领域的科技人员,从事建筑领域的消防和安全技术工作,一边承接业务,一边积累经验,干得风生水起。

因为缺乏技术人员,张耀俊白天拜访客户承接业务,晚上画图纸。几乎每个晚上都要画到凌晨两三点钟,睡三四个小时后又起来上班。所幸他年轻身体底子好,吃得起苦,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随着上海高楼大厦增多,项目纷至沓来。之后的十多年里,张耀俊带着同事参与了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西郊监狱等上海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原电子科技公司承担了整个上海地区文物博物馆系统的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制造,为726研究所在上海打开了知名度,打响了品牌,中原公司也成为726研究所效益最好的单位。

1998年,国家加大了对国防科技的投入,国防军工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机遇,张耀俊回到船舶研究所,历任副处长、处长、副所长,主要从事国防军工科研和管理工作。

从民用安全领域转换到国防安全领域,虽然换了赛道,但工作依然是为万家灯火保驾护航。张耀俊介绍,研究所主要从事水下目标的探测与对抗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为海军提供水下防御武器装备。

由于工作性质,张耀俊经常要出海参与各项海上实验。实验区在离岸几百海里的深海大洋,一般要坐艇十几个小时,基本上要一天时间才能达到实验深度。海上实验不分昼夜,张耀俊不仅要忍受晕船的痛苦,还要忍受水下压强带来的恐惧。因为舰艇下潜到120米的时候气压就会突然变大,艇内的管道和钢板都被挤压变形,发出鬼哭狼嚎般的杂音。这时,实验人员就要把舰艇悬浮在出现问题的深度,在艇上现场解决问题,全部问题解决好以后再往下潜。每次解决问题至少要一两个小时,每每那时,张耀俊心里都很紧张,“我就祈祷艇上的设备不要出问题,如果它出了错,那么我们的深潜实验就失败了。”

水下实验的危险性不言而喻,每次下潜深海都像是经历一场“生死局”,因此张耀俊和同事每次出海都要购买保险。幸运的是,凭着强大的实力,张耀俊所经历的每次实验都大告成功。他至今记得,第一次实验结束返航的时候,舰艇抵达三亚码头,看到岸上灯红酒绿,他感慨万千——城市的喧闹繁华,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在漆黑深海里的默默守护。

刘崎峰是张耀俊的同事,跟着他经历了很多项目。他说,所里重要的项目基本上由张耀俊负责带队,为服务海军、服务国家战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给我们所的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服务家乡不怨累

黄浦江畔,乡贤齐聚。

2018年,退而不休的张耀俊担任了上海东阳人联谊会会长,有了新的身份,找到了新的使命——为会员牵线搭桥、为乡亲联络感情,服务家乡和老乡发展。

“上海东阳籍人才比较多,我也一直在考虑对家乡未来发展做点贡献。”张耀俊说,因为家乡的产业技术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他想把上海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推荐到东阳去转化,为老家多做实事。

“立足上海、汇聚乡情、沟通信息、服务会员”,这是上海东阳人联谊会的宗旨,张耀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沟通联系商会和联谊会的信息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为在沪的会员企业服务,为家乡的产业发展服务。与此同时,他积极鼓励乡贤继续做好公益慈善,锚定家乡的教育事业,开展投资捐赠活动;组织教授博士联谊会的专家医生,每年两次回乡开展义诊,“退休以后,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推动联谊会做好‘为家乡办实事、为老乡做好事’的主题活动实践,化小爱为大爱,让家乡能够发展得更好。”

编辑:许琳琳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我说两句…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