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愿是为祖国做点事”——记巨化集团首席科学家叶向荣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叶丽华
2024-03-13 16:387368阅读

人物档案

叶向荣,1968年出生于千祥镇千一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南京大学应用化学硕士、配位化学博士,美国爱达荷大学材料与分析化学博士。目前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巨化集团首席科学家。同时担任浙江师范大学化学材料学院教授,获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

他怀揣师者诲人不倦的初心,秉持学者细致严谨的执着,背负知识分子特有的使命感,甘做无名英雄,十年磨一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的国产化。他就是低调务实的海归科学家叶向荣。

叶向荣是国家、省创新人才,浙江巨化集团特种气体事业部特聘高级专家。他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师从国际著名材料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Sungho Jin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世界超纯光电材料龙头企业美国英特格公司和世界超级电容器龙头企业美国麦克斯韦尔科技公司担任资深研发科学家。2013年,正值事业巅峰期的他放弃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告别妻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在电子化工材料领域默默耕耘,克难前行。

一群好老师的影响

少年时期的叶向荣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在东阳中学就读时担任班级学习委员。

“数学老师葛世俅、物理老师韦国清、化学老师刘宝剑、语文老师卢子潮,他们都很有水平,很有经验,而且很敬业,对待学生就像对待子女一样,我经常在葛世俅老师家蹭饭吃,以改善伙食……能遇上这些老师,真的很幸运。”叶向荣说,“刘宝剑、韦国清老师的板书工整漂亮,光看着就是一种享受。俞鉴康老师每次上课先‘吹一番牛’,诱导你往正确的方向思考,然后抛出当天要讲的精彩内容,听他的课,学习效率特别高。葛世俅老师能容忍学生上课挑他的刺,从不轻易否定学生,总是肯定鼓励我们。语文老师卢子潮特别好,我的语文功底就是在他手里打下的。”高考那年,叶向荣的语文单科成绩(理科)是全省冠军。

时隔38年,叶向荣仍感恩这些老师对自己的教诲。老师身上的可贵品质和人格魅力,奠定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品质,让他终生受益。

毅然回归报效祖国

高中毕业后,叶向荣考上了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又在南京大学先后取得应用化学专业硕士、配位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8年,怀着继续深造的求知之心,叶向荣前往美国国家实验室,从事核废料循环利用的研究,一年半后又转向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在该领域取得突破创新,慢慢有了影响力。

2003年,美国化学学会年会在圣迭戈召开,叶向荣应邀作了相关报告。一个月之后,他接到了世界超纯光电材料行业龙头企业美国英特格公司的邀请,希望他能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当时,叶向荣正好拿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offer。但他想要走得更远,希望兼顾学校和企业的工作。于是,在该企业安排下,他放弃了南洋理工大学的工作机会,改为一周3天在企业上班,2天在加州大学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更费精力也更辛苦,但他丝毫不在意。花了两年左右时间,他为英特格攻克了技术难关,产品至今畅销全球。其间,美国麦克斯韦尔科技公司为他虚位以待两年,叶向荣于是进入该公司,很快就在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做到了技术最高层。

2013年,正值事业巅峰的叶向荣告别妻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他的想法很纯粹,就是“为祖国做一些事”:“原创技术只有转化为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发挥价值。中国科技发展正处于上升期,迫切需要高精尖新技术。作为科技人员,应该在人生壮年带着经验、技术回来,报效祖国。”

十年攻关核心技术

回国后,叶向荣加盟巨化集团,并出任浙江师范大学化学材料学院教授。

十年来,叶向荣不参加会议,不作报告,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耕耘在电子化工材料领域。其时,国内电子化工领域有几种材料处于空白状态,完全依赖进口;有几种材料还没实现产业化,已经实现量产的材料又只能用于低端制造。

讨论、推算、试验、调整、再试验,在巨化集团的实验室里,叶向荣带领团队默默攻关,开展超高纯电子气体分离与提纯技术的研究、微纳电子制造关键原材料生产技术开发。经过十年时间的努力,他的团队实现了关键性突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项目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产品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平日里,叶向荣把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三在企业,周四周五或周末在学校。加班熬夜成了他的常态,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忙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睡眠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但他早已习惯了这种状态,“只要对我的工作有帮助,对整个项目有帮助,我不怕累。怕就怕耗费了很多精力后还是一无所成,那时整个人就会觉得疲惫。”

在实验室里,叶向荣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技术人员,坚持自己动手做实验,成功了之后才会告诉学生或者团队工程师。他要求团队成员每天总结工作情况,不论结果好坏,但要实事求是。“做科研最常见的就是失败,失败几率高达90%以上。成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当中累积起来的,而且很多时候会有偶然发现,比如本来是冲着解决A问题而去,实验过程中却解决了B问题。”有一回,叶向荣在实验室听到一位技术人员抱怨烧杯特别难洗,老洗不干净,他就让人拿来看看。这一看却“看”出了新材料——烧杯上的污渍像油墨一般,黑乎乎的,的确难以清洗。这会不会是产生了某种新材料?于是,叶向荣和技术人员重新做了一遍实验,得到了一样的结果。循着这一蛛丝马迹,他找到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技术的新的碳材料,并找到了这种碳材料制备的解决方案。

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牺牲。十年来,叶向荣与妻子分居两地,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黄金期,但他并不后悔:“过去,这些关键材料控制在人家手里,人家随时可以断供。现在这几种材料均实现了国产化,我的付出非常值。”

眼下,叶向荣正专注于电子化工材料的研发。这种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光伏产业,还有新能源领域。这两年,他又把一部分时间花在新能源材料的研究上,争取实现电化学储能高端材料的国产化。

关心家乡产业发展

叶向荣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当初他回国时,首先想到的是家乡东阳的企业。但是当时东阳的企业条件尚未成熟,他才把目光放到浙江省范围内并最终进入巨化集团。

但叶向荣并没有因此而“怠慢”家乡。自2014年开始,东阳每年人才引进、项目评审,他都会以专家或者评委的身份积极参与,对东阳企业的重要需求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对于家乡的产业布局,叶向荣建议要有前瞻性,用市场和产业来说话。项目引进的时候,首先考虑是否和产业匹配,有没有名气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前瞻性和可行性,长期项目要有,中短期项目也不能丢,需要兼顾层次性。


编辑:厉欢欢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