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春耕备耕进行曲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楼瑶琳 郑晓东 任振江
2024-03-14 16:274964阅读

编者按:日前,农业农村部发文部署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工作,要求全力抓好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夺取粮食丰收。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多地农民抢抓农时忙农事,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

王跃辉:种地既要“新花样” 也要“老把式”

12日,江北的种粮户王跃辉正在田间查看农田的灌水情况,确保播种前春耕生产准备万无一失。

“备耕开始后就得每天雷打不动地去田里看看,刚开始种水稻时可没少吃亏。”王跃辉告诉记者,他是“半路出家”,早些年从事建筑行业,本着对农业的一份情怀,2019年开始承包老家湖沧的农田,希望打造一片自己理想中“小而精、新奇特”的田园综合体。

今年,王跃辉承包了600多亩农田,其中110多亩用于水稻种植,目前准备播种。“小时候也干过农活,但时隔多年,种植方式机械化,都和以往有了很大差别。”

王跃辉说,刚开始种植水稻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他没少走弯路。好在请了村里有经验的老人帮助指导,同时向他们取种粮经,避免了不少损失。一次田里的水稻出现稻虱,路过的居民跟他说起,他起初还不相信,等发现稻虱越来越多的时候,才开始打药杀虫,打了两遍才解决了稻虱,不至于当年颗粒无收。“吃一堑长一智,就当花钱买经验了。”王跃辉表示,从此他对农田里水稻的长势一天不敢懈怠,炎夏季节,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到田里转转。有时为了确认农田的灌水情况,半夜都得定时起床查看抽水泵是否正常工作,一片田水放够了还得转移到另一片田里。

“现在很多小孩都分不清水稻和小麦了,我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初衷之一也是希望这里能成为孩子的研学基地。”王跃辉说,除了让孩子在田间了解“粒粒皆辛苦”,他还种植了草莓、桑葚、李子等水果,供市民采摘娱乐。

种植户打理高架草莓

目前,王跃辉的草莓园还有草莓出售,接下来就是准备桑葚、李子。在草莓大棚,他用高架种植草莓,通过滴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按需供给,让草莓种植和采摘游成功“出圈”,其出产的奶油草莓曾一度成为市民们的热门话题。在王跃辉的家庭农场,他一边打理李树,一边说道,这几天李树就要开花了,满园的李花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作为“半路出家”的新农人,王跃辉一边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一边秉持农人的“老把式”——辛勤耕耘。他表示,现在的农业政策福利越来越好,今后他将以农业为本,水果采摘、旅游休闲、研学科普融合发展,打造一个集休闲、观光、采摘、加工为一体的农业园,走出一条新时代农业发展道路。

王大尧:埋头田间五十余年

“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耕了一辈子田,不干点活浑身不自在。”12日,江北街道湖沧种粮户王大尧一边查看新购的早稻种,一边说道。他今年71岁,从十三四岁开始下地干农活,至今已和粮食结下近60年缘分。

王大尧从小学时就跟着家里人干农活,年幼的他虽然体力有限,农忙时也得整天在田里,挥舞镰刀收割水稻。1996年,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有的田地面临撂荒情况,他坐不住了,决定开始自己种粮。

“民以食为天,吃饭就是天大的事。粮食生产必须重视起来,绝不能让田地荒了。”王大尧说,他刚开始种了二三十亩地,后来又陆续把村民的地流转过来集中耕种,一家种一亩三分地的传统种田方式只能解决口粮问题,规模化种植能有更好的收益。

2009年,村里土地开始流转,王大尧承包了七八十亩种植水稻,当时一亩田租金200元左右。随后几年,王大尧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最多的时候一年承包了近400亩农田。

王大尧说,随着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靠人力耕种,成本高、效率低,他一方面雇人进行水稻种植,一方面开始学习使用农业机械,耕整、育秧等实现了机械化,大幅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虽然机械化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但粮食种植还是个看天吃饭的活。每年清明节前后开始播种,王大尧每天骑着电动车去田间逛逛,播种之后查看稻苗长势,是否需要除虫、除草、灌水等。

“国家重视粮食安全,不仅出台了相关政策,还有专人给我们技术指导。”每年水稻收获,都会有种粮补贴。此外,市相关部门从春耕备耕开始就积极与种粮大户联系,提供除草杀虫、水稻品种选择等技术指导。去年,王大尧就在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完成早稻试验品种,亩产达1400斤,晚稻品种亩产达1600斤,比之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平均亩产高了800斤,每亩田相当于增加了1000余元收入。

今年,王大尧承包了100余亩农田,目前已经购入750公斤稻种和5吨复合肥料,计划农历清明节前后播种。他表示,干农活毕竟是体力活,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用现代化方式种粮,给群众提供更多放心粮。

吴新群:智慧数字农业助力丰产增收

12日下午,一场为期3天的植保无人作业培训在位于白溪江共享田园附近的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植保)内举行,负责人吴新群正在给7名种粮大户介绍新型大疆植保无人机的作业原理,开展模拟器实操,学习地块规划和全自主作业操作要领。

“我们文化水平低,学起来慢了些,买回家去再仔细研究,今年春耕要把无人机用起来。”今年62岁、来自虎鹿的种粮户金乔光告诉记者,自己承包了近900亩地,前些年一直雇“飞手”开展飞防服务,每次光人工费就得上千元。3月初,她下决心购买了一台最新款的植保无人机,培训回家后一有空就在自家田里练习操作。“无人机播种除虫省时省力,种了一辈子田,没想到还可以如此轻松便捷。”

为了更好地用数字技术助力春耕备耕,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早在农历正月十六就开展了2024年首批植保无人机作业培训,当天是第二批。连日来,吴新群带领“飞手们”奔波在全市各地,指导、协助有植保无人机的种粮大户们提前规划航线,提高春耕作业效率。

香榧是东阳的特色农副产品,更是促农增收的“致富果”。今年,吴新群将香榧作为无人机飞防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为虎鹿、佐村等地榧农提供细致的上门服务。4月是香榧开花授粉的关键期,授粉需要特定的温度,并且集中在上午9时至下午3时之间开展为佳。“提前帮助榧农规划好山地航线,参数设置到位,可以精确到每亩的撒播用量。如300亩的香榧授粉,原先10多人2天才能完成,植保无人机仅用1天便可完成。”吴新群说。

吴新群介绍,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植保无人机的载重量越来越大,喷头改进后,出液量更大,可以满足果树等喷洒量需求更大的作物。新型的植保无人机有60升的载重,一架次可完成20亩地作业仅需五六分钟,大大保证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去年底,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植保)正式投入运行,配备无人机模拟操作平台、无人机操作训练、维修中心等功能,拥有植保无人机30多台,持证飞手25名,采用“植飞农业+农机大户”联营模式,为农机现代化做好示范引领,促进我市智慧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23年全年完成各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播撒服务共36.01万亩次。

除了做好农民的“科技帮手”,吴新群这名“85后”新型农民也直接投身到农业生产的热潮中。从2018年承包200多亩地试验种植,2023年发展至600多亩,再到今年承包了1000亩,其中早稻650余亩、小麦200余亩、“稻虾共养”120亩。

如今,吴新群一手抓粮食丰产,一手抓绿色生态,“稻虾共养”田里水稻和龙虾实现了生态循环,不打农药,化肥用量比一般稻田减少50%,出产的大米米香浓郁颇受好评。“不论是农业政策、基础设施、生产机械化信息化程度都对我们农民十分有利。像我承包的农田基本上都是经过改造提升的高标准农田,连片的‘大田’非常适合机械化耕种和无人机飞防,为粮食高产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单季稻亩产可超千斤。”吴新群表示。

郭江华:粮食生产机械化

趁着连日的晴好天气,9日一大早,种粮户郭江华在六石街道后里村的农田里翻耕土地,为下一步春耕做好准备。农田经历了一个冬天的“休憩”,需要数遍的翻耕、打浆,才能变成一片孕育新生命的“热土”,再开好厢沟,就可以播种。“我们主要以直播为主,怕天气不稳定,影响秧苗的状态,特别是插秧时最怕低温。”郭江华说。

今年38岁的郭江华和父亲郭生龙是六石的种粮大户,父子俩共承包了800多亩农田。农忙时节,他们每天分头在田里忙碌近10个小时,一天翻耕土地60亩,计划3月底开始播种。

得益于国家的补助政策,种粮走上了机械化道路。如今,他们已拥有旋耕机2台,插秧机3台、中拖2台,还有一间烘干房,除了满足自己需要,还可以为周边农户提供春耕备耕和加工服务。

扎根农田,郭江华一干就是10余年。他说,近些年种田有了高科技的助力,省时省力,去年又将手头的植保无人机更新换代,施肥、除虫等农事的效率大大提升。“现在人工成本高,而且还不好找人,用植保无人机成本低、效率高,一亩田施肥只需要二三分钟。”郭江华介绍说,水稻出穗前用无人机施肥效果比较好,不仅洒落更加均匀,而且还可以利用飞机桨翼产生的气流将肥料下沉到土里,增加肥效。

此外,郭江华还在良种推广中心和街道农办的指导下,在承包田里试验新品种。今年早稻种类就多达10多种,包括金早645、中组53、舜达135等,每种早稻特性不一,试验需两到三年时间。推广优秀的新品种早稻有助于农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现作物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

“每年的7月中下旬到8月初是早稻灌浆的关键期,那时最怕台风等不利天气,希望今年能有好天气带来好收成。”如今,郭江华逐渐从父亲手里接过种粮的担子。他表示,现在愿意种田的年轻人很少,希望相关部门能提供更好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吴庆伟:90后“粮二代”成农事管理好手

12日下午,六石街道夏溪潭村一处水田里,吴庆伟驾驶农耕机,正在来回耕地。随着车轮碾过水洼,泥水四溅,惊起一群觅食的小鸟。

吴庆伟是90后,六石街道夏溪潭村人,大学读的是园艺专业。2015年,他回到家乡帮衬父母,成为“粮二代”。今年,他和父母在六石街道、巍山镇等地承包了300多亩地,部分良田可种两季稻,其余的种一季稻或者油菜等作物。

“这块地有10多亩,个把小时就能耕完。”吴庆伟跳下农耕机,指着水田说,第一季水稻采用直播方式种植,就是将水稻种子催芽后直播到田里,这比机插要省不少工序,所以现在还不是很忙。

说起种田,吴庆伟头头是道,现场给记者科普水稻直播、机插特点。直播水稻浓密,产量较高,但怕倒春寒,一般都是等清明节过后再撒种,之后就是除草、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肥水管理。机插水稻流程相对复杂,有育秧、栽插环节,不过可以提早种、提早收,利于第二季水稻抢种。据他所知,六石很多种粮大户第一季水稻都采用直播,而画水镇等地不少大户采用机插,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育秧工作。

“到7月20日左右,我们要种第二季水稻,会采用机插秧苗。一来稻田太热,种子容易烫死;二来机插水稻品种选择余地多,可以选杂交稻,产量更高。”吴庆伟说,耕完田后,要进行封水除草。不过,还会有埋在地下的草籽,在除草剂药效过后,萌芽出土,需要多轮除草。

与田地打交道9年,吴庆伟已成为农事管理的一把好手,操作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各种农机设备驾轻就熟。他说,相较父辈,新一代农人对种田会有更好的方式,机械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汤寒清:留学归来当“农人”

“白色包装农科糯336是鲜食玉米,口感甜糯;911是老品种的水果玉米,种的人多……”近日,早上8点多,在六石街道吴良老街一农资店里,汤寒清热情地接待顾客,如数家珍般介绍各种玉米种子特性。

春耕备耕时节,每逢农历三、六、九吴良集市,顾客络绎不绝。搬农具、扛化肥、称斤两,还要登记购买化肥、农药顾客的信息,汤寒清一个人忙不过来,经常要请岳母搭把手。

忙完活,汤寒清就坐到茶桌旁,继续翻看800多页的《中国植保病虫害图谱大全暨防治宝典》。这本书是前店主送他的。前店主开农资店几十年,去年因年纪大想要休息,遂把店转手。汤寒清跟着干了几个月,很快摸清了农资进货渠道、价格信息,还找了几家产品性价比更高的新供应商。

年轻的脸庞、不俗的谈吐、好学的劲头,让人很难把“90”后的汤寒清和农业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位出生于1992年的小伙子,曾经在大洋彼岸留学四年。

汤寒清老家在磐安,妻子是六石街道人。2015年,他赴美国留学,攻读影视专业。回国后,在杭州知名企业从事新媒体营销,积累了短视频文案撰写、拍摄、剪辑经验。业余时间,他在抖音上记录生活日常,单条视频浏览量最多达240多万次。

在大城市生活工作,平台高、薪水多,但“996”的工作节奏,让他难以兼顾工作和家庭,尤其是在母亲生病、孩子出生后,让他越发觉得和家人相处弥足珍贵。去年10月,他毅然辞职,与在杭州开舞蹈室的妻子双双回到东阳。

从省会城市到县城农村,汤寒清想好了未来要走的方向。“酒香也怕巷子深。东磐两地的优质农产品很多,但因为农户只专注种植,缺乏推广、营销,商品化程度不高。我想利用自己的经验,补齐农业链上的营销缺环。”

汤寒清的岳父吴立新是六石街道种粮大户,自产的新鲜农家米不抛光、不打蜡,经过色选机选,粒粒饱满,米香扑鼻。“米饭口感不亚于我在杭州大超市购买的10元一斤的大米,但因为缺乏知名度,售价不足一半。每年新米上市后,岳父母都是在朋友圈吆喝,由周边村民自行上门提货。”仅在六石街道,他就发现了不少优质好物。比如吴良老街上,用传统工艺酿造的本土老酱油,鲜味好、香味足;农家养的土猪肉、土鸡鸭,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做农产品营销,汤寒清的同学已有成功先例。他有两位留学回国的同学,一位回湖北老家卖熏肉,一位回内蒙古卖风干牛肉,据说每月的流水业绩都不错。他说:“我也有信心通过社交平台,打响东阳的优质农产品品牌,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生态无公害产品。”

编辑:厉欢欢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