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化得邦人解吟咏,如今县令亦风流。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落在寻常画师手,犹能三伏凛生秋。”
唐宝历三年(827),诗人刘禹锡结束贬谪生涯,奉诏回长安任秘书监,一封寄自江南的信件送达案头。打开信封,老友于兴宗热情洋溢的问候扑面而来。与信函一起的,还有于兴宗请当地画工绘就的一幅山水画。画上松竹积翠,碧涧生寒,崖下潭畔,有亭翼然。
《答东阳于令寒碧图诗》因此问世,“东阳本是佳山水”也就此成为东阳专属的“广告语”。
诗意越千年。如今,这句脍炙人口的佳句,在卢甫圣美术馆(东阳市美术馆)的精心运作下,生发出一个全新的文化活动品牌——“东阳本是佳山水”全国当代山水画名家邀请展。
展事于2021年发轫,三年一届。眼下,第二届展览也将伴着林花辞别春红。
马刚画作
从“广角”到“长焦”,开山水画新境
这是一场从字面意义到诗意源头的追寻。
从字面上看,“东阳本是佳山水”是对东阳山水形貌的称许。虽然此语源于一幅画,但画作展现的涵碧亭及周遭山水,犹如一页切片,让观者对东阳山水的肌理和风情充满了遐想。
“2021年举办首届展览时,我们提前邀请25位全国当代山水画名家来东阳采风写生,有13位画家应邀来东,直观感受东阳的山水清嘉。对于未能前来采风写生的画家,我们寄去东阳风光图册作为创作依凭。”市美术馆馆长金妙雄介绍,画家们或从真山真水的游历出发,或以画册图片观感为牵引,将胸臆诉诸笔墨,各创作4幅画作,再现了岘山、东白山、东阳江、三都胜境、屏岩洞府、黄藤岩等东阳山水胜迹,同时各用1幅书法演绎“东阳本是佳山水”。百幅书画作品,墨色淋漓,神完气足,对东阳的自然风物和地域文化作了全新解读。“走入山水,发现内心”,展览艺术总监、西湖画会艺术总监金心明如此评价这场艺术行为。
山水诗,是诗人的山水写生;山水画,是画家的诗性阐述。它们充盈着中国文人的诗情和审美,形于文、成于诗、明于理、寄于情,在永恒的流传中互为观照。但在诗句“东阳本是佳山水”的精神世界里,隐藏着什么样的山水至境?这是令许多画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奥秘。
对诗意源头的追问,最终演变成一场聚焦式的山水画创作——返回诗句吟咏的对象涵碧亭,用丹青再造这座早已消失在时间深处的亭阁。
这是一次向着历史而行的艺术创作。“千余年前,诗人刘禹锡看图赋诗;千余年后,我们邀请了100位画家读诗作画。两场艺术创作行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古人和今人都未曾见过涵碧亭的真容。”金妙雄说,千余年前刘禹锡创作的诗歌系“虚构文学”,画家们却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演绎“虚构文学”描写的亭子,虚中见实,虚实相生,饶有意趣。
100位画家中有26位系特邀,再由26位特邀画家提名74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每人均围绕涵碧亭诗意,各创作1幅不小于四尺三开的画作。1月28日,“东阳本是佳山水”第二届全国当代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开幕。百幅画作从不同的维度,重构了历史烟云深处的涵碧胜境。
从东阳全境山水之“面”,到涵碧亭池之“点”,为两届展览而进行的山水画创作,犹如从“广角”到“长焦”的切换,用一句山水诗摇曳出山水画的新境。
以“心亭”观“古亭”,焕山水诗新意
涵碧亭,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亭子?
在征稿过程中,有多位画家向策展人张扬明问询是否有涵碧亭的摄影图片以作参考,却被遗憾地告知“什么都没有”,可以借鉴的唯有前人吟咏涵碧亭的诗篇。
这也就是说,第一届展览尚可“师法造化”进行创作,第二届展览创作则多赖“丘壑内营”。
此举并非没有前例。宋徽宗就曾以诗句为题,考察画师的实力。诚如展览艺术总监金心明所言:“唐宋的文化高度,使得诗和词成为后代绘画皈依和借鉴的依据,足可证中国画的诗意想象的重要性。”诗意是中国画的灵魂,从诗文中取画意,则是用画作重构涵碧亭的法门。
金心明画作。
金心明是连续两届参加该展览的著名画家之一,他的画作《涵碧亭》取意于明人李塾的诗作《涵碧亭图》:“苍峡飞泉喷白虹,印心寒影浸晴空。双鱼下戏石根月,群籁倒翻岩树风。秋草着花珠烂漫,云崖蚀藓玉璁珑。朝来策杖寻遗址,犹怪丹青笔未工。”明代时,涵碧亭已经不存,诗人曳杖寻访遗址,飞练悬空、寒潭映月、岩树翻风、花草浪漫的美景,即使是画工亦难以悉数描摹。金心明却以疏朗流动的笔法,营造出一处隐藏于峡谷之内的清雅幽境:崚嶒巨岩之后,飞泉喷珠溅玉汇成激湍溪涧,“碧流贯于庭中,如青龙蜿蜒”,注入碧池;一座茅草覆顶的四角亭架于溪涧之上,亭内端坐一老者,举目眺望亭外“树石云霞列于前”的奇景;3位士人或独行于桥上,或对谈于池畔,两名青衣僮子或侍立于老者身旁,或俯于桥栏上观鱼。山岩的沉雄、花树的滋润、空间的通透、人物的飘逸,将这处已被世人遗忘的峡谷构筑成充满孤寂逸静的美学空间。诚如本届展览学术主持王跃奎所言:“金心明君(画作)古雅萧疏,意境幽深。”
王跃奎画作。
金心明笔下的涵碧亭,其造型神似于元代倪瓒画作《容膝斋图》中的草亭,有柱有顶却无墙,“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人和风还有月光和花香,都可以在亭子里头待着。山间朝暮,佳木繁阴,来往行人,以及大宇宙的光景,都能在小亭子里看到。正如苏东坡说涵虚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在这亭子里可以看到最完全的天地。
林海钟画作。
同样造型的亭子,也在其他画作中频频出现。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林海钟所绘的涵碧亭更为萧疏简淡,亭上茅草历历可见。亭子筑于高阜之上,正对池中巨石。亭中仅有一方石几,谷口正有一人扶杖过桥,向着亭子而来。他或许就是以诗作给予林海钟创作灵感的宋人葛洪,“雨歇留蒸湿,明来得翳凉。双嬉鱼欲动,万个竹添长。景到烦诗答,欢多厄日忙。兹游端胜绝,不是学高阳。”但林海钟的画面,似乎更符合宋人曹冠在《兰陵王·涵碧》中所咏之景,涵碧池在他笔下,一派“波光映山色,时见轻鸥出没”的寥阔之感。平远的构图、干净的背景,令人睹之油然而生“闲来潭洞,醉皓月,弄横笛”的归隐欲望。
被倪瓒带红的四方形草亭,可以说是“文人亭”的代表。但现实中的涵碧亭是否为四方形草亭?有人认为,以东阳县令于兴宗建亭的行为看来,涵碧亭应该属于财政投资的公共设施,不可能简陋如斯。但从建筑史上看,唐代的亭子已经非常成熟并接近现代,造型多为四边形或多边形,顶部为拱形或伞形,豪华者甚至有庑殿顶、重檐攒尖顶、歇山顶等,亭柱间安装有栏杆和檐板。东阳籍画家李项鸿所绘的《东阳涵碧亭》就是一座四角攒尖顶覆青瓦的亭子,亭顶飞檐高翘,细看,屋脊上还装饰有镇脊兽;柱子间有栏杆,柱头下还装饰有木雕的雀替,正是东阳山水间常见的亭子形制。此亭翼然于山崖水畔,亭后层峦叠嶂,飞瀑流泉;亭前松竹掩映,虬枝探水。
李项鸿画作。
“涵碧亭早已不存于世,对于这个统一的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他们所绘的并非现实中的亭子,而是心中的亭子,也就是心亭。”李项鸿认为,时任东阳县令的于兴宗有着画家的眼光,在亭子的选址上独出心裁,使得亭子与山水完美融为一体,辽阔中见隽秀,因此才会引得历代文人纷至沓来,吟诗作词。“中国的山水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它所描绘的并非眼前的风景,而是心中的风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用笔墨写意精神,表达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凭借长期写生积累的对故乡山水的了解,李项鸿以元人郑天益的《涵碧亭》诗句入画,再现了昔时涵碧亭及所在的西岘峰“水连白鹿秀,泉带画溪清”的苍茫和秀逸之景。
涵碧亭下涵碧池,池中有石曰双鱼。涵碧亭与双鱼石、双鱼寺相生相伴,古诗词中多有记载。90后画家沈晨阳捕捉到了这个细节,以大胆而瑰奇的想象,将石刻的双鱼、现实的双鱼,以及中兴寺塔、涵碧亭组合于一体,以稚拙的线条和漫不经心的色块,呈现了心中之亭。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座涵碧亭。在具备诗性的画家心中,诗在,亭就在。在这场展览中,涵碧亭为画家们探索中国山水画的诗意提供了历史情境载体。
且亭亭,且停停。100座虚拟的涵碧亭,能否唤回真实的涵碧亭?
“这场展览最大的意义,在于让许多东阳人知道了涵碧亭并了解到它的历史。”金妙雄说,仅在春节8天假期,打卡观展者就达2.2万人次。展厅正中搭建的一座竹柱草顶四方亭,与100幅画作相映成趣,也挑起了观者更为强烈的探求欲。
曾三凯画作。
然而,涵碧亭在宋代时已经堙废。北宋元祐中,知县宋勋年在涵碧亭旧址建起清虚堂;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县方猷拓展了清虚堂的规模,处士杨正铭题字为双鱼寺。自此,涵碧亭和双鱼寺联为一体。明代嘉靖年间,卢宅人卢仲佃重修,其名为寺,实为庵舍。涵碧亭最后一次出现在诗人的题咏里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暮春时节,东阳知县俞允撰来到涵碧池畔,双鱼石犹在,飞泉亦在,“亭迥觞流春酒熟”,曲涧之水仍能行流觞之雅事,古亭却已然远去……
所幸,在历史烟云的笼罩下,涵碧亭虽然面貌模糊,但众多诗词的加持,让它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诗亭”并获得了文化意义上的生命。《道光东阳县志》载:“于兴宗有风流之咏,坚珉登载,今尚粲然。”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文人雅士为涵碧亭所题于岩壁上的诗词,仍字迹粲然。正是因了这些诗词,因了此次展览,涵碧亭借画“还魂”重回世人的视野。
或许,借此次展览的东风,百位画家的“心亭”有可能成为现实之亭。如此,则东阳幸甚!
编辑:杨慧萍
二审:董之震
终审:单昌瑜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