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32年前的拷贝 深藏历史细节 《东阳三乡》纪录电影“重现天日”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4-03-20 11:048843阅读

波光粼粼的东阳江,古朴幽深的石洞书院,学子云集的东阳中学,气势恢宏的明清建筑群……灯光下,拷贝上的景物、人物历历在目,清晰如昨,而从建筑外观以及人物衣着上看,分明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场景。

《东阳三乡》纪录电影的脚本。

这是1991年拍摄的《东阳三乡》纪录电影的拷贝,与其一同重新现世的还有拍摄脚本。

一则消息引发寻访念头

这部拷贝和脚本,均由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松涛收藏。

“去年,我看到丽水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消息,1990年拍摄的《丽水秀山》纪录电影拷贝重新现世,引发了当地很多人的青春回忆,我不由得想起了东阳也有类似的纪录电影。”徐松涛说,1992年,单位组织大家前往南街的影剧院,观看《东阳三乡》纪录电影。那些唯美而生动的画面、精辟而优美的解说,让他深深陶醉。“之后30多年里,我看过多部关于东阳三乡的宣传片,但都没有《东阳三乡》那般全面、深入,在纪实镜头中融入深刻的思想、深厚的文化。”因此,当看到这则消息后,徐松涛就多方采访,日前终于在杭州找到了这部拷贝以及脚本。

从脚本封面上的信息可知,《东阳三乡》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脚本完成时间为1992年2月。“据我了解,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早在1991年就派出摄制组来到东阳拍摄,脚本主要是为后期加工时配解说词而作。”

经查《东阳市志》可知,1991年10月12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前来东阳拍摄《东阳三乡》。

电影脚本深藏历史细节

东阳“三乡”即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纪录电影正是围绕这个特色而拍摄,里面有许多如今已鲜为人知的细节。

比如在解说工艺美术之乡时,影片中有一方“百工之乡”的横匾,因为古时东阳被称为“百工之乡”。影片认为东阳的明清建筑“规模大,形制规正,木雕装饰精美,本体内涵深邃”,并以卢宅明代建筑作为印证。而为了体现“今天,东阳百工不仅继承了古建筑传统工艺,并且将它融贯于现代建筑之中”的发展成果,摄制组专门走访拍摄了杭州临平宾馆,这座宾馆从建造到装饰都由东阳人承担,影片介绍这座宾馆仅用了239天就完成了主楼建设工程,速度快质量好,同时给了宾馆餐厅木雕装饰多个特写镜头。摄制组还前往上海,拍摄获得“白玉兰杯”的部分工程,又拍摄了东阳商城。东阳商城原计划一年半时间完工,但是,“东阳人就是有股顽强劲”,仅用半年就完工,以迎接东阳首届工艺美术节。与此同时,影片关注了建筑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并细致入微地将镜头对准了建筑铁军背后的东阳女性,认为东阳“建筑之乡”的美誉里,有着众多母亲和妻子的付出。

《东阳三乡》拷贝。

摄制组对于东阳“教育之乡”的特色尤其关注,除了反映人民日报《百名博士汇一市,千名教授同故乡》的报道,还特意深挖出许多素材。如在当时东阳中学的展室里,有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传信的题词“人才辈出,任重道远”。原来,1990年高考,东阳中学有7名学生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引起了李传信的注意,专程前来东阳考察并题词。影片还体现出那个时期东阳教育的两个特点:一是着眼社会,重于育人,推行教育分流,让部分学生在中学里就学得一技之长,并以南上湖中学的教育分流实践为例证,这座农村中学当时开设了饲养、木雕、机械等专业课;二是在教育改革中,教育部门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分片办实验中心,让山区孩子也有上实验课的机会。

影片还探寻东阳重视教育、捐资办学的风尚形成机制,所举的例子如今看来仍令人震撼:甘中村(即今白云街道甘井小区)吴惠国的父亲是个普通农民,老人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两句话:遵纪守法公公正正做买卖,继承传统建造一流新校舍。吴惠国遵照父亲遗愿,把在青海西宁摆地摊辛苦挣来的9万元钱捐给村里,建起一座崭新的小学。“从这个细节可知,捐资助学一直是东阳的传统,东阳百姓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确实是顶格的。”徐松涛说,《东阳三乡》对东阳而言,至今仍具有很好的存史资政作用。如果影片能重新放映,对东阳人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

期待影像资料深度利用

无疑,《东阳三乡》是反映东阳发展的珍贵影像资料。徐松涛目前正在寻访了解这部电影拍摄情况的知情者和片中人物,同时对接有关部门,争取将拷贝进行数字化扫描并重新放映。

《东阳三乡》拷贝重现天日,许多藏友建议冲洗照片。据悉,拷贝冲洗需要特殊的技术设备,所需资金不菲。为此,徐松涛还在努力争取资金,准备冲洗拷贝中的部分镜头,在博物馆展陈,通过深入挖掘开发利用这一珍贵影像档案,努力讲好东阳故事,展现东阳的发展变迁。

编辑:杨慧萍

二审:董之震
终审:单昌瑜

我说两句…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