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古井——桔槔古井
李科才
2024-03-31 07:411万+阅读

桔槔井灌是最古老的灌溉方式之一,赵家镇的桔槔井灌工程是目前仍在使用的灌溉工程遗产,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赵家镇的何氏和赵氏祖先自12世纪迁居到此地,星田凿井以事耕读,人口渐繁,逐渐形成泉畈、赵家等村落,并成为当地望族。

图片

赵家镇桔槔井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虽无明确记载,但据赵家社区赵氏宗祠内保存的一块镌刻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兰台古社碑记”记载,当时赵家一带“阡陌纵横,履亩皆甃有井,岁大旱,里独丰谷,则水利之奇也”。在《暨阳兰台赵氏宗谱》中载有道光二十年(1840)所立的《永康堰禁议》,称“天旱水枯,家家汲水以溉稻田。旱久则井枯,必俟堰水周流,井方有水。以地皆沙土,上下相通,理势固然”。而在另一篇《谱外杂记》中记载,相传永康堰为清康熙年间所建。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至迟在17—18世纪,赵家镇带桔槔井灌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的古人对地表-地下水循环机理已有科学认知,并利用这一原理为增加地下水入渗补给。

图片

当地将这种桔槔提水灌溉的井称作“拗井”,20世纪30年代以前赵家镇的拗井达8000多口,有民谚称“何赵泉畈人,硬头蹩项颈。一丘田挖一口井,日日三百桶,夜夜归原洞”,即每块农田有对应的一口拗井来提水灌溉。据1985年统计,当时赵家镇还有拗井3633口,灌溉面积6600亩,桔槔井灌仍是当地主要灌溉方式。在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赵家镇的农田面积快速萎缩,许多拗井也被填埋废弃,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在遗产核心区泉畈村,拗井保持最为集中,还有118口,灌溉面积约400亩,传统的桔槔提水灌溉仍在延续。永康堰在民国时期被洪水冲毁,20世纪50年代在其上游附近又建堰一座,专为拦水增渗,以增加附近拗井的供水量。

桔槔井灌工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拦河堰,增加区域地下水补给量;田间桔槔井灌系统,由若干个灌溉单元组成,每个灌溉单元均包括古井、桔槔与灌排渠系等。每口井自成一个独立的灌溉单元,由水井、桔槔、田间渠道构成小而全的灌溉工程系统。

这种田在泉畈何氏宗谱中被称作“汲水田”,这种用桔槔提水灌溉的井称作“拗井”。拗井一般深3~5米,井口直径1~2米,上窄下宽,底径一般为1.5~2.5米。井壁由卵石干砌而成,井壁外围用碎砂石填充,起到反滤层的作用,部分拗井底部采用松木桩支撑。“拗”既是水井与桔槔的合称,也暗含井灌过程。桔槔由拗桩、拗杆、拗石、拗称和拗桶等构成。提水时借助拗秤的杠杆原理,一桶水提起来能省一半的力气。井口的出水方向放置草辫,保护拗桶不会被磕破。数个拗井之间分布避雨、休息和存放农具的“雨厂”。拗井边或搭竹架瓜棚,或载桕树,用以抵挡太阳。

赵家镇井灌工程及设施由当地农民自行修建、维护和使用。每口拗井一般归一户农民所有,也有少数拗井被两户或两户以上共同所有和使用。位置临近的两口拗井称作“串过井”,由于两井壁间隔很近,渗流漏斗也大体重合,从其中一口拗井提水灌溉,会对另一口拗井的水位和水量有直接影响,因此串过井分属的两户往往协商轮流灌溉,一般是分别提水半日半夜,避免抢水,保证每户灌溉时井水的充足,提高提水作业效率。若一口井由多户共有,则几家协商轮流提水灌溉,每户若干小时,保证每户的农田都能有水灌溉,称作“轮时井”。

赵家镇的桔槔井灌持续经营数百年,为移民安居、人口增长、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基础支持作用,而且水利效益至今仍在延续。汲水田旱涝保收,成为当地农民家庭的生活支柱。据记载,当时家“有汲水田十余亩”,谦称“勤俭颇可为家”,惨遭“四年之间三经凶丧,两议婚娶”的变故仍能支撑,从侧面反映出赵家镇历史上拗井灌溉对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遗产区农田除粮食种植外,有的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樱桃、蔬菜等,农业仍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古老的桔槔井灌除仍延续灌溉效益外,还在发挥文化景观等社会效益。

图片

赵家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完整保留了传统的工程设施形式和使用方法,是古老的提水器械和早期灌溉文明形式的历史见证。遗产的历史演变,见证了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农业社会中灌溉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拗井的工程效益仍在延续,堪称传统桔槔提水井灌的活化石。2015年10月,赵家镇的古井桔槔灌溉工程在法国大放异彩,被世界灌排联合委员会确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图片


评论·4
周伦锁
来自浙江绍兴3月31日 16:11
保护好历史遗产
乐缘
来自浙江绍兴3月31日 16:05
星田凿井以事耕读
读友_W8WLXS
来自浙江绍兴3月31日 15:52
挖井洗灌
读友_X5M8D9
来自浙江绍兴3月31日 15:46
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在我们诸暨!
查看更多神评论
推荐专题

天乐李氏

我说两句…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