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上安恬历史中的“雪泥鸿爪”
歌画东阳客户端实习生 葛禹飞
2024-04-17 10:222.9万+阅读

前不久,南马镇上安恬村发现恐龙脚印化石的消息,让不少市民津津乐道。

通过对化石的分析,专家判断,白垩纪早期的上安恬,或是一处适宜恐龙生存的河湖畔泥地。长约7厘米的脚印在石块上密集分布,疑为小型兽脚类恐龙所留,在恐龙国度中堪称“袖珍”,却是考古界弥足珍贵的“一步”。据悉,这是我省首次发现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

上安恬村(资料图) 记者 包康轩

上亿年前的上安恬是怎样的地理地貌和气候,为什么会吸引这类恐龙在此安家?这些谜团仍有待专家研究解密。我们不妨翻开历史的书页,追随古人足迹,了解这个村庄在历史长河中的吉光片羽。

从“书生意气”到“疏狂侠气”

东阳马氏始祖马大同,于唐咸通五年(864)任婺郡东阳令,在任期间恩泽于民,任满五年后功成身退,因爱东阳县风土雅善,择县南松山之麓定居繁衍,渐成一脉书香传承。到了他的十世孙马乔岳(1084-1160)这一代,逢蔡京任相,多方权臣谄迎帝意,粉饰太平,无数有志儒生宛如璞玉蒙尘。马乔岳于是卸下一身书生意气改从武,官授武职承节郎。

据《宋史》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北宋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设应奉局搜刮奇花异石,大兴“花石纲”,其中以两浙之地为甚,东阳位处其间,亦受此扰。恰是这一年,为官正直的马乔岳已在官场屡遭浮沉,为民请命而不得志。偶有一日途经南马,驻足远眺,见此地山环水抱,其山层峦叠翠,形似古代战士的头盔(“兜鍪山”之名由此而来);又察其水恬溪秀丽,碧水荡漾,观之离忧忘俗。刚柔并济的安恬山水砺濯于心,使得马乔岳念头清明。于是,他从松山迁至兜鍪山长居,从此寄情于天地,成为东阳安恬派马氏始祖。经百年三传后,宗支益繁,分为“东、西、中、下”四宅,并形成当今上、下安恬布局。受马乔岳影响,上安恬民风慷慨仗义,侠气斐然。

上安恬村口石板桥   通讯员 杜羽丰

因南江流经上安恬双山处呈“之”字形,由东往西折成由南向北,再折回由东往西,加上周边种植业发达,田禾茂盛,常会有邻近居民蹚水过江务农,凡遇涝灾,溺伤在所难免。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上安恬“天鹅太公”马盖捐资铺设过江石磴,上安恬村民于是出资建起石板桥供行人过江。不仅如此,上安恬还筹建“过江义渡会”,每逢汛期,当石桥被淹没乃至冲毁时,实行“义渡”。不论本地乡亲还是天涯旅客,皆可免费乘船过江,不收分文。村里又在南江对岸建造仁寿亭,供过往行人天热遮阳、雨天挡雨,方便等渡船,此义举耗资甚巨。直到1978年,南江上安恬大桥建成后,百年侠义之举成为美谈,并似在无形中成为桥梁的内核意志,令大桥遇洪不动、逢汛不倾,为后人所铭记。

除水运外,在陆地交通方面,上安恬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上安恬是永康至东阳,横店、千祥至黄田畈、佛堂古道的必经之地。康熙年间,村民马宏俨见往来客商口渴难耐,于高坎头南侧搭起凉棚,由妻子引西田巷西侧泉水,摘地塔田边野生茶蓬内的茶叶,煮成茶水无偿为客商解渴。自此,古道茶香怡然,经不懈相传,一直延续到古道修为汽车路后方才停止。后人为颂扬其功德,筹资在当年施茶的古道边建起茶亭庙。后因修缮公路,茶亭庙几度迁移,最终于2013年移址重建,昔年茶香长留于恬溪之畔。

上安恬村(资料图) 记者 包康轩

万卷书香里的“侠骨柔肠”

自唐宋以来,“儒侠”文化盛行于世,受此文化影响及始祖马乔岳的熏陶,上安恬一带办教育也是出了名的雷厉风行。

马生清廉馆  通讯员 杜羽丰

在《宋濂全集》中,录有宋濂为《东阳马氏宗谱》作的题跋《题马氏宗谱图后》,“同郡马生铨,其先出于唐太师北平庄武王燧。北平五世孙大同,来为婺之东阳县令,咸通五年,卜居松山之下。县令十世孙承节郎乔岳,宋崇宁五年,又自松山迁仁寿之兜鍪山。承节七世孙克复,尝以武显节制婺州屯戍军马,兼中书省计议官,兼浙东降断斩斫使讨寇事。计议四世孙,则铨也。铨以县学弟子员,贡入成均,惓惓于谱事,唯恐废坠,间请予题其后。”其中提及的马铨,是马大同十八世孙、上安恬始祖马乔岳之后,其身份和所处年代均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提及的马生君则吻合,疑为同一人。也因此,2023年,上安恬依托古建筑建成“马生清廉馆”。马君则在求学期间循规蹈矩,遵守礼法,待师恭敬,发扬了东阳尊师重教的传统,为后世学子树立了榜样。

上安恬村古建筑中的牛腿 通讯员 杜羽丰

至清代时,东阳“百工之乡”的美誉已响彻南北,崇文重教的传统也为人熟知。因腌制火腿而闻名的上安恬村,富裕人家已开始聘请先生至家中授课。村公常仗义疏财,兴办义学,全村学龄儿童均可免费入学。最初,义学由族内有学问者任教,后延聘外村名儒,先生膳食由学生家庭轮值供应。村里各公常设有“养贤田养贤租”以励就学。每逢清明、冬至时节,“村民小学毕业,赏肉一股,中学毕业者,可收取养贤租”。前有火腿温醇的肉香,后有建筑幽绵的木香,中有书香绕梁不散,上安恬学子不分贵贱,同坐听学,“当其会心处,唯有一欣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上安恬的“儒侠”学风,到民国时期有了更好的呈现。1919年五四运动后,为效救国图存之志,马登秀等一众村民发起创办恬溪初级小学,学制四年,设址马大宗祠内,教学内容趋于现代化,以积极响应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和革新化。

在村外,亦有上安恬人的侠义之举。1883年出生于上安恬的马成骥为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1913年,他被选为浙江省参议员,曾参加北伐战争。1908年,鉴于东阳南乡尚无正式小学,马成骥着手创办东阳宏毅学堂,并将当地的一处寺产拨归学堂,助力办学,校址设在横店镇官桥村明德书院。原先的寺产所有者聚众闯进学校,恶意纵火,校舍一夜之间被焚为平地。马成骥不得不将宏毅学堂暂迁至上安恬宗祠上课。直到1914年,该校正式迁入长山背,并更名为“长山小学”。

其间,马成骥与寺产原所有人打官司,以保东阳学子受教育过程顺遂无虞。待胜诉后,有见证者赠予马成骥“见义勇为”四字匾额。抗日战争胜利后,马成骥以“长山小学”为基础,将其扩展为私立南强高中,即如今的南马中学。

从恐龙脚印里“纵古观今”

“上安恬恐龙脚印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古动物群的物种多样性。”在上安恬村党支部书记马永兴看来,恐龙脚印化石就像是当年留下的一张相片,不仅能据此推断出古地理环境的多方信息,更可明确白垩纪早期的探索方向。由此他联想到一件憾事——据上安恬村谱记载,元至正七年(1347)至明弘治十二年(1499),长达152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对《安恬马氏宗谱》进行修纂,导致许多史料缺乏有力证明,悬而未决,难有定论。若有像化石一样的文物佐证,便能更好地还原出有血有肉的历史。

目前,恐龙脚印化石已被转运到市博物馆保存。马永兴表示会继续关注化石的后续研究成果,希望借此丰富上安恬村的历史。

石块之上,足印静谧犹如枫落,雨痕泥迹清晰如昨——这是跨越了上亿年的艰难回眸。

编辑:杨慧萍
二审:陈云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