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学、造楼修路⋯⋯走进王惕吾纪念馆,了解报业巨子的家乡情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何若舟
2024-04-24 06:234759阅读

如果不是一座纪念馆的建成开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一位半生漂泊宝岛台湾却心系东阳桑梓的游子,今年是他111周年诞辰。

4月3日,建于歌山镇王村光村的王惕吾纪念馆正式开馆,游子王惕吾以另一种方式“回家”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利杨感慨道:“王惕吾先生是我们村的骄傲,为他建造一座纪念馆一直以来是我们全村人的心愿。如今心愿已了,大家对他的记忆也有了具体的载体。”

一份享誉全球的报纸

记载着中国人独有的精神

王惕吾,本名王瑞钟,1913年出生于歌山镇王村光村。1928年毕业于东阳中学后,任教于巍山镇南桥小学。据王惕吾的侄子、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赵允成介绍,南桥小学算是家族私塾,“南桥”正是其曾祖父的名字。王惕吾与赵家之交便始于此。

当时,赵允成祖父见王惕吾写得一手好字,且为人光明磊落,颇为青睐,遂将其长女介绍于他。一年后,王惕吾放弃教职前往上海文化学院求学。1933年,王惕吾投笔从戎,改读军校,后投身军旅。

1948年随军前往台湾后,王惕吾申请退役,随即开办煤矿、运输公司等实业,后皆未果。1950年,他转投新闻战线,创办《民族报》与《民族晚报》。办报伊始,面对风雨飘摇、竞争激烈的台湾报业市场,王惕吾已然踏入荆棘之地,资金亏损、销量受限等险境连连。然而,他依然胸有成竹,不断把握机遇,谋求发展。1951年,在王惕吾的发起下,《民族报》与《全民日报》《经济时报》并创联合版,当时报名为《全民日报、民族报、经济时报联合版》,后于1957年6月20日更名为《联合报》。

据赵允成回忆,走进《联合报》报社的大门,就能看见草坪正中安放着一尊王惕吾的汉白玉雕像,下方刻有“正派办报”四个字。雕像为坐姿,端坐着的王惕吾,在厚厚的镜片下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既坚毅又柔和,正是典型的报人形象。作为《联合报》发行人、社长,联合报集团董事长,王惕吾恪守“正派办报”精神,提倡“正道、正直、正当”,强调新闻“要快、要准、要实”,以“投资再投资、进步再进步、发展再发展”的理念,引领《联合报》成为当时台湾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报纸。

王惕吾始终强调自己是中国人,要坚守中国人的立场。他曾公开表示,办报纸绝不是为某些政客,而是为中国人服务,为中华文明服务。王惕吾的长女王效兰也曾说,她父亲坚信报社的成功其决定性因素不是资本,为中国人服务的大方向才是根本。王惕吾希望通过他的报纸,促成世界各地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向全世界散播中华文化的种子,发出中国人的声音。

办报40多年来,心怀“中国梦”的王惕吾把自家的报纸陆续送到了全球人民的家中。1967年创办《经济日报》,1976年在美国创办《世界日报》,1978年创办《民生报》,1984年在法国创办中文版《欧洲日报》,1985年在泰国接办中文版《世界日报》,1988年创办《联合晚报》,1992年在香港创办《香港联合报》⋯⋯其间,他还设立“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世界日报文化基金会”等组织,并先后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副主席、亚洲报业基金会永久荣誉理事等职,致力推动中华文化事业发展。

从枕戈披甲的军人到享誉全球的“报业巨子”,王惕吾俨然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

一颗情系桑梓的真心

滋润着养育他数十年的土地

在东阳,“报业巨子”之名或许你未曾听闻,但你也许蒙受过他的恩惠。

20世纪80年代初,巍山镇教育资源稀缺,每年有800多名中学生无书可读。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镇里提议每人出资20元建造学校。在那个年代,20元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更何况是按人头出资,这对于至少育有三四个孩子的农村家庭来说,基本无力承担。为此,巍山镇政府找到赵允成的父亲赵惠仁,商议能否请王惕吾先生捐资建校,金额大约为100万元。

1986年,赵惠仁赴香港与王惕吾会面。王惕吾问道:“有多少学生没书读?”赵惠仁答约800人。闻罢,王惕吾大手一挥,捐资300万港元建造巍山镇中。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东阳官方收到的首笔超百万元捐款。王惕吾此举,也开了东阳慈善事业的先河。说起这笔钱,其实还隐藏了一个美丽的“误会”。那时,东阳的学校基本以每班50名学生为准,原计划扩充16个班,而台湾的学校每个班只有30多人,不明概况的王惕吾认为至少得新增20个班以上填补空缺,这便是300万港元的由来。在这次会面中,王惕吾还提出了捐资新建王村光小学的想法,具体金额并未明确。

1989年,赵惠仁又一次赴港约见王惕吾,本次会面彻底打通了王惕吾与家乡东阳的联系,堪称王惕吾情系桑梓、大力发展公益事业的“里程碑”。王惕吾在会面中提到,将继续捐资300万元完善巍山镇中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捐资300万元建造王村光小学;捐资1000万港元修建王村光至巍山、王村光至白坦、王村光至歌山3条公路;分别捐资500万美元建造巍山医院、市急救中心大楼⋯⋯

为了回馈母校东阳中学,王惕吾提出捐赠100万美元设立奖学基金,奖励母校的优秀学子,并赠予母校图书馆35箱价值500万元新台币的图书,其中有一套珍贵的唐诗手抄本。据了解,这套书之前在浙江省只有一套。除此之外,他还捐资55万美元新建东阳中学体育馆、教工及女生宿舍楼,填补了当时东阳没有体育馆的空白;为帮助母校争创省级重点中学,他又捐资800万元建造省内一流的教学活动中心。

同时,为帮助家乡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王惕吾出资委托浙江农业大学为东阳培训农业科技人才,分批选送680人参加培训,资助经费约为24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王惕吾非常支持家乡东阳修建铁路。他曾表示,要建就建经过东阳到宁波的铁路,并会促成美国联合投资公司投资70%,由东阳承担的建设费用他会帮助解决。1993年,王惕吾出资80万元用于甬金铁路建设前期工作。1996年3月,王惕吾因病逝世,出于种种原因,甬金铁路建设后续工作没能继续进行。去年12月31日,甬金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长路漫漫三十载,王惕吾以及数代东阳人的铁路梦终如愿!

数十年来,王惕吾将桑梓之情化为一颗颗种子,深埋三乡大地,不断开花结果,滋养着每一位东阳人。

一座为他而立的建筑

蕴含着写不完道不尽的思念

“王惕吾先生为东阳建了这么多楼,我们也想为他建一座。”聊及建造王惕吾纪念馆的初衷,王利杨说。

从2005年担任王村光村村委会主任开始,王利杨就下定决心要为“全村的骄傲”王惕吾做些什么。起初,他四处呼吁村民集体出资为王惕吾建造纪念馆,奈何经费有限,始终无法落实。2017年,政府计划将王惕吾故居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新建王惕吾纪念馆,王村光村民多年的坚持终于迎来“曙光”。

虽然有了政府的支持,但是改造工作依然困难重重。“王惕吾故址周边分布着30多间村民的老房子,要建得先拆,拆迁农户的思想工作是最难做的。”王利杨打趣道,那段时间,他每天奔波于村民家中,头发都白了大片。“有些村民远在外地,我就逐一打电话沟通,甚至跑到当地找他们面谈,好在大家心意相通,一切顺遂。”王利杨不辞辛苦所做的一切,源于回荡在他耳旁多年的一个声音——要对得起王惕吾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除此之外,也希望王惕吾纪念馆能架起两岸交流的桥梁,让更多年轻人传承弘扬王惕吾无私奉献的精神。”王利杨说。

2019年,王惕吾纪念馆动工建造,在无数人的殷殷期盼下,历经5年终于面世。这座坐落于王惕吾故址旁的建筑,述说着王惕吾生平事迹以及两岸关系发展历史,将“报业巨子”的故事重新闪耀在世人面前。

这座纪念馆不仅是王惕吾在东阳的根,也是他爱国爱乡的魂。馆内斑驳的文字,尘封于既往的老照片,更是其伟大一生的历史见证。

编辑:许琳琳
二审:陈云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