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婺剧春色如许!为了唱好这出戏,金华出台保护传承发展条例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任旦雯 胡扬辉
2024-05-08 07:104451阅读


一方水土育一方戏。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从当地的戏曲中就可管窥一二。

婺剧,俗称“金华戏”,起源于元末明初流行的南戏,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吸收了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6种声腔,同时融入本地风土人情,是金华地区最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也是东阳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

2008年,婺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其他许多非遗一样,婺剧一度陷入生存窘境:演出市场萎缩、观众大量流失……如今能重振旗鼓,继续活跃在百花竞妍的梨园舞台上,除了婺剧人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背后推手——政府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最近,又一个好消息让婺剧人、婺剧迷激动不已:《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本月正式实施。

1984年,严济慈在北京接见《铁灵关》演员(资料图)

①一个地方剧种何以弦歌不辍

“可恼奸贼不开关,假借敌手害忠良,满腔怒火高万丈……”一大早,东阳剧院4楼的练功房里就响起高亢的婺剧腔调,这是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原东阳婺剧团)的演员们正在复排婺剧《铁灵关》的第八场戏——《战铁灵》。

“咚咚咚咚咚,锵锵锵……”导演王文俊一边盯着演员的动作,一边用手在桌上拍着节奏,嘴里模仿着锣鼓声。“手用力点,不要太散。”年轻演员任何细小的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上前示范动作时,王文俊的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双目炯炯有神,依然是40年前那个俊朗的武生。

时间拉回到1984年,浙江省婺剧“小百花”东阳县演出队晋京演出《铁灵关》,一时誉满京城,《中国日报》以《地方剧种,震动北京》为题对其进行报道。那一年,王文俊年仅17岁。在《战铁灵》这场戏中,他饰演的王庆手执双锤,以连续十多个三百六十度“飞旋”博得满堂喝彩。

那是东阳婺剧团的高光时刻。《铁灵关》从东阳走出去,又一路从北往南演回东阳,不仅上得厅堂,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认可,也下得乡野,深受老百姓喜爱。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铁灵关》讲的是老故事,却是一部创新剧,由婺剧团原编剧卢俊迈根据传统剧目改编,既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也有细腻的爱情桥段,很能“抓”观众。加上演员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又肯吃苦,练就一身绝技,才让这台戏大放异彩,吸“粉”无数。

然而,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在各种新鲜事物的冲击下,婺剧渐入低谷。“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家看电视,没人看戏。”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赵雷是王文俊的徒弟,在王文俊去杭州工作后,他接替师父继续演《铁灵关》。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的艰难时期,他感慨不已——最糟糕的时候,东阳婺剧团一年只演了三四十场戏,全年经费仅十多万元,别说排新戏了,连演出服破了也没钱更换,“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次,东阳婺剧团去永康四路口村演出,村民到村口迎接,帮抬装行头的箱子。木箱子年岁久了,抬着抬着底板突然掉了下来,戏服散了一地。村民们一片哗然,觉得这个剧团实在是寒碜,一定很差劲。不曾想,戏却演得十分精彩。演出结束后,村民们苦苦挽留,要求第二天接着演,但东阳婺剧团以还有演出任务为由婉拒。实则是因为那些年团里没钱排戏,能演的戏已经全部演光了。

此后数年,东阳婺剧团在困境中寻觅转机,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一些外地婺剧团,比如武义婺剧团没能扛过“寒冬”,部分优秀婺剧演员流入了东阳婺剧团,大大提升了东阳婺剧团的实力,让东婺人“熬”到了春天。

正所谓触底必反弹,赵雷说,大约在2002年后,婺剧的民间演出市场逐渐复苏,加上国家、省、市愈来愈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地方剧种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东阳婺剧团的生存压力大大减轻。

《樊梨花与薛丁山》剧照(资料图)

满足了温饱需求,才有创新动力。2007年,东阳婺剧团投资80万元精心打磨的青春版《三请梨花》——《樊梨花与薛丁山》,在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上一举拿下剧目大奖。相比原版《三请梨花》,《樊梨花与薛丁山》剧情更紧凑,人物更丰满,灯光、舞美也呈现全新的视觉效果,最终久演不衰,实现口碑、票房的双丰收。

这之后,东阳婺剧团继续高歌猛进,佳作频出,《情殇》《英王徐策》《浴血惊魂》接连拿到省戏剧节的最高奖——新剧目大奖。

“你们就是二十几年前那个剧团啊!”前些年,当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再次到四路口村演出时,村里的老人认出了他们。这或许就是婺剧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一出好戏总是能让人念念不忘。

②古老剧种要保护更要传承发展

4月28日晚,我市庆“五一”职工文艺晚会在东阳剧院开演。晚会接近尾声时,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的演员们披上华美戏服粉墨登场。“飞叉”、胡子功、舞长绸、翻过场……婺剧武戏中繁难的技巧一一展现,让人目不暇接,掌声叫好声不断。

《盛世婺韵》

如同这个节目的名字《盛世婺韵》一样,如今婺剧正逢文化盛世。“去年,我们一共演出了300多场,除了公益演出,商业演出有170场左右,一共创收300多万元。”赵雷说,演出市场的火热让市领导都忍不住喊“卡”,叮嘱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要把重心放在人才培养和打造精品上。

《盛世婺韵》

去年,我市出台《推进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每年由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用于婺剧人才培养、剧目建设、设备添置等。有了这笔资金,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打造精品的底气更足了,今年准备为下一部大型新剧投入260万元。“五一”假期前,赵雷特地跑了一趟杭州,找导演商量剧目创排方向。

《盛世婺韵》

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比如,婺剧演员一般是从小开始训练,很多人表演实力强但学历不高,工资待遇难免受到影响,导致了很多优秀演员的流失。又比如,在补充“新鲜血液”方面,即便发现了好苗子,但许多家长不支持孩子学戏。再比如,本地婺剧编剧、导演等人才匮乏,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排戏只能寻找“外援”;更别说,婺剧的传播手段仍不够丰富,亟待“破圈”。

《盛世婺韵》

令人欣喜的是,本月出台的《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对于基层剧团面临的这些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

针对婺剧人才匮乏的问题,《条例》第十五条明确,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婺剧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婺剧编剧、导演、舞美、音乐、表演、经营管理等人才培育,支持婺剧艺术院校建设,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婺剧相关专业或者课程,鼓励婺剧院团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合作培养婺剧人才。

针对婺剧演职人员职称评定问题,《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婺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办法。对长期从事婺剧的专业演职人员,可以放宽学历资历要求。《条例》第十七条还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婺剧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婺剧专业技术中高级职称的职数激励政策,支持婺剧院团通过专家评估和专业考核等方式引进人才。

此外,《条例》鼓励政府部门利用传统节日、重要节会、重大文化交流项目等,开展婺剧艺术交流;支持在公园、街区等公共场所开展婺剧宣传;鼓励教育部门将婺剧文化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赵雷希望,《条例》能早日落到实处,让婺剧的好时光一直持续下去。

编辑:严格格
二审:陈云
终审:单昌瑜

我说两句…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