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方热土 传一曲绵长 婺剧与湖溪的不解之缘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张庆 胡扬辉
2024-06-05 07:209011阅读

近日,浙江省婺剧小戏精品展演及金华市“我们的村戏”品牌活动启动仪式接连在湖溪镇举行。省级戏曲盛会缘何“落子”湖溪?为何湖溪会诞生我市首个婺剧促进会乡镇分会?近日,记者走进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了解婺剧与湖溪之间斩不断的缘分。


浙江省婺剧小戏精品展演现场

这片热土曾诞生婺剧团

日前,记者走进湖溪镇镇西村文化礼堂,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的新老成员正齐聚一堂,聊青春忆发展。

众所周知,湖溪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是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得益于丰厚的文化积淀,集六大声腔于一身的剧种——婺剧,很早便在湖溪生根发芽。谈及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村——湖溪村。20世纪60年代,湖溪村诞生了婺剧团,原东阳婺剧团中的不少骨干力量都是湖溪人。

“湖溪深厚的婺剧文化是靠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没有早年的热心人士,哪里会有如今的婺剧热土?”湖溪村村民、时任湖溪公社文化站站长的张章荣感慨道。

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东阳城乡开始吹起文化春风。当时,作为下派文化干部之一,张章荣肩负着建设基层文化中心、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使命。在他的一手操持下,湖溪公社婺剧团诞生了。

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的文化走亲演出

张章荣说,当时要以公社名义成立一支演出队伍,婺剧马上从他的脑海里蹦了出来——湖溪村有一批婺剧基础不错的老班底,他自己有被原东阳婺剧团多次借用的经验。于是,张章荣和负责领导商量成立婺剧演艺队伍。

一番“招兵买马”后,由30多人组成的湖溪公社婺剧团成立并开启了演艺之路。张章荣回忆,第一部排演的婺剧剧目《春草闯堂》,邀请了曾经的浦江婺剧团花旦、东阳人严彩娟排戏。

演艺队伍步入正轨后,除演出服装、道具、音响等由公社提供外,演员工资全得靠演出卖票挣出来。“刚开始根本没有啥音响设备,只有一个高音喇叭,这演出效果能好吗?我们就向公社争取资金,升级演出设备,邀请婺剧团的专业老师来培训,采用剧团专业曲谱。”

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的婺剧乐队在排练中

软硬件升级后,1983年至1985年间,湖溪公社婺剧团迎来了演艺春天。当时的火热场景,张章荣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们辗转乡间演出,每张票卖5毛钱,有一阵子演出票十分畅销,根本不愁发不出工资,甚至有老乡夸赞我们婺剧团的演出和东阳婺剧团不相上下。这让大家信心十足,虽然奔波赶演出很辛苦,但没人喊累。”

湖溪公社婺剧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半年时间还“改头换面”,唱起了越剧,不过因为“水土不服”,又改回了婺剧。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于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和微薄的收入过活,选择外出打拼。最终,因为人员流失严重,坚持了8个多年头的湖溪公社婺剧团于1987年解散,成为历史。

一群“老人”坚守演艺之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湖溪公社婺剧团已成为历史记忆,但婺剧火种在湖溪从未熄灭。随着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婺剧促进会的接连成立,保护传承婺剧之风越吹越烈。2009年,在一众婺剧“老人”的热情支持下,我市首个婺剧促进会乡镇分会——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成立,当时还邀请了省婺剧团来演出,场面热烈。

时任湖溪镇文化站站长张章荣,原湖溪公社婺剧团团长张锡虎、成员张芝仙等都是该分会的首批成员,他们都是湖溪村人。

“大家都是凭着一腔对婺剧的热情坚持下来的,早年演出完能够有碗饭吃就很满足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演婺剧成了爱好,根本不计较有没有收入。”今年77岁的张芝仙说。

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成立的宗旨是推动婺剧在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而最好的传播形式便是演出。作为湖溪村群星文艺演出队的成员,张芝仙决定依靠文艺队的力量,让婺剧以星星之火在湖溪形成燎原之势,“我们婺促分会成立的第一个节目便是《魁星点斗》,当时邀请了原东阳婺剧团的王正洪来排戏。历经半个月的排练,我们不仅在湖溪,还到横店、永康、金华等多地展演,引发热烈反响,还在金华举办的桂花节大型民俗艺术踩街活动中榜上有名。”

谈起以往的经历,张芝仙眼中带光。凭着一副好嗓子,她从24岁开始参与婺剧演出,犹记得饰演的第一个角色便是《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当时,为了演好这一角色,张芝仙可谓废寝忘食,做饭、吃饭……随时随地都在琢磨。“我一个年轻姑娘,要演一个老奶奶,而且是颇具革命色彩的老奶奶,真是一大挑战。”张芝仙笑着说。之后她便开启了“奶奶”打卡之路,在婺剧表演中饰演各种“奶奶”角色。

一路走来,张芝仙感触最深的是团队的力量,“我们演艺人员都很团结,团队氛围很好,缺人时,一喊就有人响应,根本不愁无人救急。”因此,即便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得挤时间排练演出,她都甘之如饴。

如今,虽已年近八旬,张芝仙的生活里仍处处都是婺剧的曲调,“有了智能手机可方便了,想听啥听啥,要伴奏有伴奏,我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乐来一段。”

父子接力挑起传承重担

在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推动下,湖溪镇的演出团队不断增加,有湖溪村、镇西村、湖溪鸿达、湖溪旗袍秀、郭宅一村、郭宅二村、罗青村等文艺演出团队,2019年之后演出队伍和人员数量更是飞快增长,至今湖溪镇各村都成立了婺剧戏迷小组,会员达300多人,形成了湖溪、后山店、郭宅、清潭、罗青等多个村级婺剧阵地,每年开展活动累计100多场。

浙江省婺剧小戏精品展演片段

这一亮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的不懈努力,他便是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现任会长张东。张东与湖溪婺剧发展渊源颇深,他的父亲便是湖溪公社婺剧团团长张锡虎。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张东从小便接触婺剧。“我父亲早年在部队时就是文工团的演员,回老家后开始婺剧演艺之路。受父亲影响,我们兄弟姐妹多少都懂点婺剧皮毛。”

14岁时,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张东来到原东阳婺剧团,开始接受专业的训练。8年的学习经历,让他深刻体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内涵。“那些年,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练嗓了,然后学形体、台步、毯子功,等等,一直到下午5点,可以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功,很辛苦。”张东说,“那时婺剧团面向全省公开招人,有5000多人报名,最终只有60多人入选。虽然刚开始我并没有热爱婺剧,但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坚持好好练。”

作为一名专业的婺剧演员,张东深感婺剧传承之不易。2019年,他毅然挑起家乡湖溪婺剧传承的重担,担任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会长一职。如何让婺剧重拾昔日荣光,成为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经过一番深思,张东决定多管齐下。

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现任会长张东(中)

“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张东说,他从改良传统经典剧目入手,创新戏曲语言、演绎形式,甚至与小品等艺术形式融合,把《磨豆腐》《铁灵关》《薛刚反唐》《三请梨花》等婺剧剧目改编成小戏,让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听得懂、看得牢”。不仅如此,他还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因素,同步推进婺剧演艺人员和演艺阵地的建设。

“婺剧的传承离不开演艺人员,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婺剧的发扬需要活动和舞台,我们就利用文化礼堂、广场等阵地,组织开展活动,在扩大婺剧影响力的同时,吸引戏迷加入我们的队伍,形成良性循环。”张东说,以吹拉弹唱的婺剧乐队为例,目前人员年龄大多70多岁,由于学二胡、唢呐等传统民乐的人员相对较少,如果不抓紧培养,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所以必须把人才培养提上日程,从而得到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补充。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湖溪婺剧演艺人员的足迹不仅遍布三乡大地,还走出东阳,到义乌、磐安等地开展文化走亲。每到夏日夜晚,湖溪镇区的公园便响起或高亢或婉转的婺剧腔调,一台台婺剧纳凉晚会点亮村民的夜生活。

“婺剧传承任重道远,惟愿尽我辈之努力,薪火相传、青蓝永续。”谈及未来,张东表示。


编辑:严格格
二审:陈云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