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嗒、乒乒、乓乓”……几乎每天早上,江北街道猴塘社区邻里中心乒乓球室内,都会传出一阵阵清脆的乒乓球撞击声,这是84岁老人丁德朝在与同伴打乒乓球。这对老伙伴挥舞着球拍,开启了新的一天。
猴塘社区目前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013人,占14.8%;65周岁以上老年人789人,占11.5%;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52人,已进入人口结构老年型社区行列。面对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状,社区依托我市养老服务政策,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去年,猴塘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成为我市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样板。
老有所养
3块钱解决一顿饭
“我每天早晨都会和社区的老友们,在这里打两三个小时的球,大家兴致都很高。”6月7日上午,记者在猴塘社区邻里中心见到了丁德朝,眼前的老人精神抖擞、活力满满。
丁德朝有两个儿子,一个远在加拿大生活,每年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一个在城区,工作比较忙,只有晚上才能回家陪父亲。白天老爷子一个人在家,两个儿子放心不下,多次提出找一个保姆照顾他,但丁德朝不同意。在他看来,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社区里有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能让他安享晚年。
聊着聊着,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丁德朝起身走向猴塘社区颐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他的一日三餐都在中心的老年食堂解决。
刷脸吃饭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就餐效率。
该中心内的老年食堂服务着40多名有就餐需求的老人,部分堂食,部分自提或选择送餐服务。进入食堂,丁德朝先排队刷脸签到,紧接着到取餐口打饭、盛汤。“今天午饭的菜都是我爱吃的,有海带炖排骨、丝瓜豆腐,还有葱炒香干和紫菜蛋花汤。”丁德朝边吃边聊,“吃完稍微休息一会儿,下午去图书馆看书……”
食堂的墙上贴着餐费标准和每周菜单。9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60周岁以上的五保户免费用餐,像丁德朝这样80~89周岁的老人每餐只需3元钱,70~79周岁的每餐5元,60~69周岁的每餐6元,有爱心卡的老人还能享受7.5折优惠。为了让老年人吃得起吃得好,也为了食堂能长久运营,除了政府补贴,猴塘社区平均每年向食堂补助10余万元。
像这样的老年食堂,在我市已经越来越多。近年来,全市各地正积极探索“政府补一点、村社支一点、社会捐一点、老人出一点”的机制,增建老年助餐服务点,完善助餐配送餐服务,养老服务助餐覆盖率逐年提升。
老有所医
医疗服务近在身边
作为一家社区级的医养结合养老中心,颐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示范性养老、日间照料及居家养老于一体,同时拥有康复等医疗护理功能。老年食堂在该中心一楼,隔壁就是大厅,设有挂号收费处以及中、西药房。吃完饭的丁德朝从食堂走出来,碰上了在大厅散步的杨金芝奶奶。
“腿好多了吧?我看你走路比以前利索了。”丁德朝与杨金芝熟识,当即聊起了各自的近况。杨金芝今年88岁,于去年2月入住颐康养老中心,因为腿部关节有问题,入住以来一直在这里接受康复理疗,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和治疗,腿部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护士们每天会为老人进行健康检测。
热情的杨奶奶带记者参观了她住的房间。房间干净整洁,没有一丝异味。“这里的医生、护士、护工都很照顾我们,住在这儿就跟住家里一样温暖自在。”杨金芝说,每天早上都有护士过来帮她量血压、血糖,吃饭有人送餐、卫生有人打扫,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照顾得很周到,一年住下来她圆润了些,这让家里的儿女们很放心。
杨金芝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很满意。
住在另一层楼的老人金瑞秋也对该中心的服务赞不绝口,“我之前动过好几次手术,现在一天要吃好几种药,年纪大了记不清,在这里医护人员会细心叮嘱检查,让我按时按量吃药。”
颐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150张床位,开设了内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等科室,还有康复诊疗室、保健室、多功能活动室、助浴室、心理疏导室等,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另外,依托该养老中心的医疗功能,猴塘社区还为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等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医疗健康服务。
老有所安
适老化改造更安全
告别杨金芝,丁德朝来到邻里中心一楼的图书馆看书。邻里中心依托猴塘社区原有的社区综合楼打造,内设图书馆、观影室、书法之家、露天舞池等多个功能场馆,为老年人彼此交流、参与文体活动提供了便利。如今,邻里中心已成为社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猴塘社区下了大力气,建起了气排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运动场所,还配套了老年健身中心、老年大学。社区每月都会举办知识讲座、技能培训、文化传承等各类文化活动,还成立了6支志愿服务队,为老年人送去关爱和欢乐。“这个月25号有我最喜欢的乒乓球培训,我已经报名参加了。”丁德朝说。
记者还注意到,图书馆入口以及邻里中心门口都设置了无障碍设施,方便坐轮椅的老人进出,大楼内部还安装了电梯。“公共厕所的马桶旁和洗手台旁都安装了扶手,解决我们老人久坐难起的问题。”丁德朝说,在这里不仅玩得开心,还玩得放心。
近年来,除不断丰富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外,猴塘社区还进行适老化改造,在社区综合楼、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公厕等处都安装了无障碍设施。目前,该社区还在进行老年人住宅无障碍改造,将在90岁以上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安装适老化设施,费用由社区承担。同时,加快打造“互联网+养老”智慧系统,对认知障碍、独居留守老人实施24小时智能化监护。
丁德朝老人的故事,正是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改善、老年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缩影。
截至2023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共22.25万人。为破解养老难题,我市聚焦养老服务需求,积极推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家门口幸福养老模式,通过打造适老宜居环境、打通就近康养服务圈、夯实养老保障体系等举措,建立多元养老格局、优化养老服务,全市22万余名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传统的“养老”正逐渐转变为人人向往的“享老”。
编辑:杨慧萍
二审:陈云
终审: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