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还乡 争当基层“实力咖” 年轻干部“新力量”提升乡村振兴“含金量”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徐帆
2024-06-26 09:455187阅读

乡村振兴,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了返乡创业,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我市目前有80后和90后村干部288人。他们在推动乡村发展中苦干实干,在参与乡村治理中担当作为,在服务村民中增长才干,以青春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青春智慧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今天,让我们走近2位返乡创业的85后年轻村干部,从他们脚下的泥、眼里的光中,找寻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青春故事。

厉航:用奉献成就家乡幸福模样

“厉叔,有一件事要跟你说一下,麻烦你先跟其他村民打个招呼……”21日中午时分,南马镇溪西村支委、村监会主任厉航在村中巡逻,碰到一名村民代表,立即喊住他,跟他讲了接下来需要村民配合的事项。

厉航(左)与村民交谈

“村民代表尤其是党员的带头作用非常明显,村里的各项工作推进落实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对厉航来说,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的积极性,这是做好农村工作的“牛鼻子”。

离职返乡任村干部

今年38岁的厉航,4年前还是某外贸公司的员工。2020年,他回到溪西村参加党员大会。会议结束后,时任村支书拉住了他:“马上就要换届了,你愿不愿回来担任村干部?”

这个提议,让厉航陷入了犹豫。虽然从小在村里长大,但他和村干部、村民联系并不多;更重要的是,爷爷和姐姐都当过村干部,耳濡目染下他甚至觉得村干部不好当。而此时他有着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有没有必要为当村干部而放弃这一切?思来想去,厉航认为村里更需要年轻人回去建设,于是最终决定离职返乡。

当年9月走马上任后,厉航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村里370余户人家,谁家因病需要申请补助,谁家孩子在外打工,谁家房屋急需修缮,谁家养了多少只鸡鸭,等等,厉航都记在了心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你把百姓装心里,百姓才会把你放心上。”但从生意人转变为村干部的过程并不容易,刚开始时,因为业务能力不够硬,厉航闹过笑话、遇过挫折。一次村民向他咨询一些农村政策问题,厉航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回答,幸好有热心的同事解围。这之后厉航便下定决心,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学习政策法规以及党组织管理知识。还有一次,厉航负责为村里撰写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材料,但他对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并不深,为此,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下午一直写到凌晨3点,最终完成这项重任。

靠着勤奋和主动,厉航一步一步走出了村务管理的“沼泽地”,各项工作开始得心应手。

真抓实干建设乡村

为了更快地融入村里,得到村民的认同,厉航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多听多看多思多做”。一要多听上级领导、村中长者还有其他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尽快熟悉村务管理工作;二要多和村民打交道,了解村庄历史变迁、文化底蕴、人情世故等;三要结合本村实际,多思考如何推动村庄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四要多为村民做实事,无论是大事、小事,都要用心用力去做好。

2021年,在溪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厉志明的带领下,厉航一门心思扑在村庄建设上,早上6点巡视村庄整治死角,深夜10点还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处理材料,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在大家努力下,溪西村的村庄面貌渐渐发生了变化: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道路得到硬化,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建成,村口两座牌坊精美大气……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每到汛期,厉航总是时刻关注溪西村旁柽溪江的水位变化。因历史遗留问题,该村与柽溪江的交界处一直未实施护岸工程,部分地基已垮塌,汛期水位上涨时,沿江几十户村民隐患重重。为解决这个难题,厉航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启动实施护岸工程,预计今年完成。

精准发力助村增收

溪西村的山林、农田资源丰富,但是村口300亩的闲置农田、后山150亩完成旱改水的山地没有利用起来。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厉航与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商量以土地流转、出租承包的方式,解决了闲置农田问题。但如何利用后山150亩旱改水的山地,仍是一大难题。

经多方了解打听,去年4月,在省农业农村厅牵线搭桥下,溪西村决定在后山整合荒地,探索红高粱和油菜花轮作。“去年11月初100多亩红高粱收割后,我们又种上了油菜,准备开拓传统酿酒和榨油产业,提升村民经济收入。”厉航说,村里还以农业为切口,遵循山势地形规划建设农旅项目,耗资60万元打造了党建共富科技园,上马了儿童乐园、游泳池、滑草场、露营基地、生态古道等游乐项目,成为周边村民和外来人员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当农村干部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厉航说,只有带头干,踏实干,干出的成果让群众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要让他们享受到,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潘余杭:两把“刷子”让村民安居乐业

昨日午后,大雨如注。39岁的潘余杭离开位于六石街道的公司,驱车半小时回到巍山镇罗店村岭头自然村,第一件事就是来到村口的水渠边查看水势。连日下雨,防汛成了他的一大心事。

在岭头,许多村民都是看着潘余杭长大的。在他们眼中,从小成绩优异的潘余杭大学毕业后肯定会选择留在大城市。不承想,他却回乡创业,如今更是成长为岭头村党务负责人。

跳出“农门”却又回乡创业

对于回乡创业,潘余杭也纠结过:不回去,父母渐渐老了,还有多少时间可以陪伴?回去,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吗?最终,乡情让他坚定了回乡的想法。

2014年,潘余杭在经济开发区创办了市丽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事业干得有声有色。

在村民们“眼热”潘余杭创业成功的同时,村两委也盯上了这位返乡的大学生。2020年,岭头自然村换届选举前夕,村里的老干部来做潘余杭的工作,希望他能参加竞选。一开始,潘余杭以自己没经验无法胜任为由,婉拒了村干部的提议。但村干部的一席话让他转变了想法:“我们村集体经济薄弱,各方面都有所欠缺,你上过大学,年轻有文化,正是我们村里需要的新鲜血液,如果你能为村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村民都会很开心的。”潘余杭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他明白村干部的话并非没有依据,村里确实需要改变,需要新的思维和力量来推动发展,而他也有责任为岭头村带来改变。

盘活资源带火偏僻山村

刚上任的潘余杭面临很多挑战:怎么写会议记录?什么是“四议两公开”?……虽然岭头村庄不大,事情却一样也不少。

“我们村地方小,人口少,经济薄弱,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一时间无从下手。”潘余杭说,他上任时,村集体账上才5万元钱,“没有钱,想要大刀阔斧改变现状就成了空谈。”

怎么办?潘余杭将目光锁定了村里的祠堂。“我们村的祠堂是20世纪30年代建起来的,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已经成了摆设。”潘余杭说,得把祠堂用起来。他找人估算了修缮的价格,总共需要100万元。怎么修?脑子活络的潘余杭建议:既然村里没有资金修缮,那就租出去让别人修!

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支持。经多方打听后,村里以20年25万元的价格将祠堂租了出去。经过一年的修缮布置,祠堂摇身一变成为农耕博物馆,既让闲置资源活了起来,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建议把村里其他闲置资源利用起来,比如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大会堂。“把大会堂租给别人当仓库,租金可观”“我看不如重新改造成活动中心,供我们休闲娱乐”……面对村民的提议,潘余杭陷入了沉思:如何才能把大会堂用起来,同时实现增收、引流?

此时,来自武义的机车爱好者饶群晖和朱旭东找到了潘余杭,他们看中了岭头村的地理位置,想租用大会堂开一家“村咖”,供前来东白山的骑行爱好者、摩友、游客休憩。这个想法与潘余杭不谋而合,却遭到了村民的反对。对于“村咖”这个陌生的事物,村民们认为不保险,会有几个人跑到村里来喝咖啡?对此,潘余杭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反复与村民协调沟通,最终,“东柏CAR啡”落户岭头。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东柏CAR啡”为岭头带来了大量客流,衍生了新生态。于是咖啡店又联合周围民宿、露营基地,通过互相推广住宿与休闲地的方式打造一条龙服务,带动了岭头以及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看到村庄人气旺起来,外来人口和回流的村民也多了,他们或就近务工、或开店做生意,往日寂静的小村又热闹起来。

修缮水库解决用水难题

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后,潘余杭着手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用的都是村里水库的水。因为水库漏水,时常出现供水不足的情况,为了能用上水,我们只能在早上6点到8点储备好一天的用水量。”村民潘仙姣说,在潘余杭的沟通协调下启动了水库修缮工程,今年下半年水库修好后,这个困扰了他们多年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届时村民将实现24小时“用水自由”。

作为85后,潘余杭给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他感慨道,时代在变,农村在变,乡村治理也在变,“原来是靠‘大喇叭’‘两条腿’去做工作,如今当村干部更多是侧重服务,工作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所谓抛砖引玉,我愿意做一块砖头,引出后面更多的玉,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和工作,为家乡建设出力。”潘余杭表示,希望大学生回乡创业形成常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提供更多优质动力。


编辑:严格格
二审:陈云
终审:单昌瑜

推荐专题

深化“千万工程” 乡村新风景

我说两句…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