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东阳】千祥“始祖”陈绍年 孤篇收录《全宋诗》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实习生 葛禹飞
2024-07-03 09:514632阅读

千祥,一个寓意吉祥的镇名。说起其来历,很多人会想到中国传统的一副对联“千祥云集,百福骈臻”。其实,千祥的镇名,与东阳松山陈氏的先祖陈绍年密不可分。

陈绍年,字景祥,行千八,其于南宋中期从磐安东溪迁至东阳松山,蕃衍发族,为铭记故乡东溪之名,定村名为东陈。几经变迁,东陈已演化成上东陈、下东陈两个村庄。村民为纪念陈绍年,从“景祥”与“千八”中各取一字,构成“千祥”之名。而据《东阳市地名录》记载,元统癸酉(1333),陆、叶、朱、陈、吕五姓结为兄弟,在此经营,生意兴隆,为求千秋吉祥之意而取名千祥。尽管“千祥”之名来历说法不一,但陈绍年都是无法忽略的因素。

试策落第黯然归田

陈绍年诗作《归田》收录于《全宋诗》

七百余年间,陈绍年的后人从东陈出发,播衍各地。但是,他们的血脉里,都流淌着陈绍年的一缕诗韵——那是他唯一一首被收录《全宋诗》的诗作《归田》(《松山陈氏家谱》记载为《归隐》):“咫尺天关隔,丹心空上书。便随迁客返,还就野人居。竹里烟喧雀,溪头沙泛鱼。飞泉观物性,俯仰自舒徐。”

如果仅看字面,《归田》全篇云淡风轻,如一幅秀逸的山水画,还带着通透超脱的哲理。然而细究之下,就会发现全诗抒写了一种壮志未酬而自我排遣的旷达心态。

写这首诗时,陈绍年经历了“丹心空上书”的失落。

这可不是一般的失落!

《松山陈氏家谱》中有《松山居士传》,在这篇由南宋东阳岘北杜氏进士,曾任中奉大夫、国子监司业、御史的杜幼廑所撰传记中提及陈绍年“淳熙丁未试策,语阴侵权贵,落第”。淳熙丁未即淳熙十四年(1187),陈绍年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是孝宗朝咸淳年间最后一次开科取士。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制策环节中,陈绍年的文章因为触及当朝权贵的利益导致落第。

分析1187年宋孝宗当政时的政治形势,可以料见陈绍年的文章必然直指宋金关系。他把汉代贾谊的《治安策》奉为百世不易的治国宝典,这篇策论涉及“汉庭与北方异族”之间的矛盾,陈绍年援引其论点,自然影射了南宋与金的关系。此时宋孝宗虽心怀北伐之志,但轻易不敢打破于隆兴二年(1164)隆兴和议后达成的暂时平衡局面,时任左丞相的王淮虽然力主抗金,但也没有北上抗金的打算。可想而知,陈绍年通过试策吁请抗金的意图,就此折戟。

彼时,陈绍年27岁。天资颖慧的他从小遍涉坟典,19岁就尽得诸子百家义理,被家族寄予厚望。他的族姓源于五代十国的陈国,陈后主叔宝次子陈胤的十三世孙陈阡,因为黄巢起义而从浙江吴兴迁至金华,陈阡的后人陈胜迁至根溪即磐安安文,陈胜的曾孙陈朝(又名潮,字彦洪)又迁至磐安东溪,陈绍年就是陈朝的十世孙。

也许是因为陈绍年在诗中自咏“丹心空上书”,所以后人在提及这段往事时,均以“布衣伏阙上书”而论。其实,布衣伏阙上书属于“草泽参政”,普通文士的“芹献”经过重重审核后,上达天听的概率微乎其微,能伏阙面圣的往往是在士林中享有崇高威望之人。陈绍年的“丹心空上书”,无非是对落第的隐晦说法。

请益陈亮相交忘年

在陈绍年黯然落第的那个深秋,宋高宗赵构在临安行在的德寿宫去世。金人闻讯派使者前来吊唁,因为言行举止傲慢轻率,朝野议论纷纷。次年即1188年,远在永康的大儒陈亮愤而上章,开篇即言:“今者高宗既已祔庙,天下之英雄豪杰皆仰首以观陛下之举动,陛下其忍使二十年间所以作天下之气者,一旦而复索然乎?”他建议宋孝宗命令太子监军,驻节建康,锐意北伐、恢复中原。此论一出,朝野哗然,大臣们“在廷交怒,以为狂怪”。此时的宋孝宗只考虑着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惇,根本不想操心北伐。于是,疏入不报。

这件事让因落第而茫然四顾的陈绍年柳暗花明。《松山居士传略》记载,落第后的陈绍年“慨然有慕考亭,时陈同甫先生讲学永康,居士往事之”。考亭即理学大家朱熹,陈绍年对其心向往之,听闻与朱熹交好的龙川先生陈亮在永康讲学,于是前往求谒请教。

能进入试策环节的举子,只要平稳发挥,最不济也能获进士出身。因此,陈绍年意外落榜的消息引起了陈亮的关注,见面长谈后即为他指点迷津:做学问的人不分贤愚,关键在于能否求得精髓。陈绍年吐露苦闷:“静中有所得,奈欲吐而未能。”陈亮却赞赏他已得精髓,“其与吾为忘年友”,将他引为忘年之交。

此次见面极为短暂,但给陈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松山陈氏家谱》收录的《勉松山居士书》中,陈亮评价这位忘年交:“前日一面,足下冲然穆然,知为迈世士。及聆所言,更渊渊有理。”在陈亮眼中,这位小友形象谦虚庄重,为学超越世俗,言辞渊博而有条理。总而言之,这是块做学问的材料!

可是,当陈绍年明了求取功名已无意义后,萌生了归隐之意,“还就野人居”。

此时,距他与陈亮见面不过两月。

陈绍年的“归隐”之意,却让陈亮捉急,于是写了这封《勉松山居士书》,直言昔日孔子三十而立,你还未到三十岁,恰值壮年,正是或成圣人或当强盗的关口,“此处不立根基,后来终费心力”。陈亮谆谆劝诫陈绍年不要一时意气用事,而要立志成为善人和君子,“倘未一时气焰所使,立者终未可立。要于圣贤场中立一座位,如立之为善人,立之为君子”。立身的根本,无非在于一个“专”字。显然,一生追求事功的陈亮,非常清楚报效家国不必居于庙堂,他更希望陈绍年在辨清政治形势的前提下,从进学和修身入手,夯实根基,成为造福社会的善人和君子。

当然,这个时期的陈绍年仅是落魄书生而非“松山居士”,因为此时的他尚未定居松山。

龙川相址卜基松山

西明岩书院

从永康归来的陈绍年选择了在元宝观暂时栖身讲学。但是,他一直想寻找一处与陈亮设馆讲学的“寿山石室”即五峰书院类似的洞窟,潜心修学。陈亮对这位小友也是真心相待,修书劝诫之后或许还不放心,特意来到东阳。陈绍年陪同恩师行走乡野,行至松山乡西明岩,见上有洞穴,甚为宽敞,环境幽雅,颇为欢喜,遂将其作为读书讲学之所。陈亮还与其约定:每年来西明岩会讲两次。

陈亮这次陪伴陈绍年的时间不会很长,因为这一年也就是1188年,陈亮还奔赴江西,拜访仰慕已久的辛弃疾。辛弃疾在《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序言中,记录了陈亮拜访自己的故事:“陈同甫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序言明确记载陈亮是从东阳来江西,与辛弃疾待了十天,同游鹅湖,且去拜访朱熹但不遇。

之后的五六年里,陈亮应该还来过西明岩。因为他曾和陆游来东,与陈绍年同游法云寺,途中经过西明岩。此时当为1190年,陈亮未被诬入狱,陆游却因进言光宗而被弹劾削职罢官离开京师,有了长达13年的“空窗期”,如闲云野鹤往来东阳、绍兴与磐安三地。

往后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版本,陈亮于1191年再次被诬入狱,出狱后于1193年考中状元,次年未及赴任即去世。

不在东阳讲学的日子里,陈亮曾寄诗陈绍年《赠勉居士》:“人皆为禄计,君独为道谋。山斋甘寂寞,家累无所忧。形影静相吊,诗书乐与游。此中有真味,世外复何求。归有余师在,前功慎勿休。”内心里,陈亮将这位忘年交当成了私淑弟子。

在西明岩期间,陈亮常与陈绍年凭栏远眺,“见洞南松山之麓,龙蟠虎踞,堪聚族”。于是,陈亮与陈绍年下得山来仔细踏勘,“相宅于松山之阳,柽溪之上”,陈亮确认此地“龙蟠虎踞,气局堂皇”,于是建议陈绍年“当卜基胥宇”,可巩固“无疆之业”,永葆基业长青。

遵从陈亮的建议,约在1190年,陈绍年全家正式迁居松山下,自号“松山居士”。自此,他身心两安,在西明岩一边研读典籍,著书立说,写就《西明集》;一边设帐课徒,陶淑子弟,四方学子纷至沓来,其中就有后来成为观文殿学士、参知政事的马光祖(1200-1273)。

松山书屋示意图

山居生活多有不便,数年后,陈绍年有了在居所建造松山书院的想法。“岁维己巳,序值中秋,爰于松山之麓卜址数仞,筑室数间,易草木而告竣,原其时嘉定庚午之九月也。居士自命为松山书屋。”从马光祖所作的《松山书院记》可知,松山书院当始建于南宋嘉定二年即1209年中秋,次年农历九月告竣。

松山书屋的草堂成为陈绍年又一人生归处,他在诗作《草堂·其一》中自诉心事:“卜乐邻幽刹,山人独往还。忍将天趣永,轻以世尘关。云鸟情无定,山川意自闲。知交有风月,时到草堂间。”尽管居住在与世无争的乡村一心向学,他的心头却始终拂不去国事蜩螗的失意感。

重教兴贤书香万世

嘉熙元年(1237),74岁的陈绍年游灵云寺,见梁倾栋折,大为不忍,遂捐资三百余两以延续香火,亦借此资助办学,延绵书香万世。

南宋景定二年(1261),98岁高龄的陈绍年仙逝,松山陈氏延续了其所倡举的重教兴学之风:明代,画水人许弘纲曾求学松山书屋,在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后,为西明岩题词“吴宁第一洞天”;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十一世孙陈镜蓉以松云庵为校舍创办千祥兴贤小学。时至现代,人才弥昌弥炽,显著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橹,少将陈月星、陈士辉,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陈伟庆等,全族计有博士教授高工百余人。

2024年3月,松山陈氏续谱告竣之际,二十余支宗亲齐心协力,建成景祥纪念园以缅怀陈绍年。纪念园中“景祥亭”如松竹静立,柱上刊刻陈绍年的诗作《草堂·其二》:“别有人间世,悠然绝点埃。陶门如不设,蒋径几曾开?日月兮今古,心胸任往来。天涯何处是,松竹绕庐栽。”虽然一生未能舒展抱负,仅有寥寥数篇诗文传世,但陈绍年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育英才,在田园山水间安放襟抱,砺成热血,润泽后世。


编辑:厉欢欢
二审:陈云
终审:陈一点

我说两句…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