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6月30日,东阳木雕小镇与浙江师范大学首期“创意融入生活”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30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学生,在木雕小镇进行了为期4天的实习实训。
此次活动链接了木雕小镇内12家大师馆和优质企业为学生们提供实践岗位,并根据木雕雕刻学徒、竹编技艺学徒、家具美学顾问、新媒体运营、直播助手等各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自身优势进行分配。不仅让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让他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2023级班主任宣炳善是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带队老师。他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是2023年新开设的专业,本次参与实习实训的是该专业的首批学生。选在大一结束的暑假就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尽快地对社会需求和市场有所了解,进一步打开他们的认知和眼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宣炳善老师表示,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受益的不仅有学生,学校亦是如此。在和小镇大师们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绘画基础的必要性,因此在该专业今后的课程安排中,将新增绘素描与平面沟通、国画基础等课程,以适应非遗保护专业学生们未来在艺术、设计、传播等多方位的发展需求。
大学生与木雕小镇胡先民大师共同探讨非遗传承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实践结束后,学生都会齐聚胡先民艺术馆开展交流沟通,与胡先民大师共同探讨“如何将新青年文化创意融入生活”等主题,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思路、新活力。经过4天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沟通交流会上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虽然是短暂的4天时间,但是我希望学生们都有所收获,能够拥有未来走向社会、应对挑战的勇气。”胡先民全程参与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木雕小镇的入驻大师,胡先民始终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产教融合一定是大方向。比起传统的带徒弟、教手艺,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更重要的是给予引导,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加强对于专业学习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从企业未来发展来看,胡先民大师表示,木雕小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是一个传统非遗产业的特色小镇,如果想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丰富业态,注入新鲜血液是必然的。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项目,大学生们的加入,也为木雕小镇的非遗项目点亮了焕新之路,让传统工艺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了解。
今后,木雕小镇计划设立更多的实践基地,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同时也为小镇的非遗技艺传承注入更多新生力量。小镇大师们也将与学生们进行更深入地交流,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艺,引导学生们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作品。
曾可
心怀热爱,愿为非遗保护贡献力量
6月28日下午,在陈一中艺术馆内,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曾可正在和同学观摩陈一中大师木雕作品的精致与细腻,眼中满是敬佩与向往。
“初见这些作品会感叹技法的精湛,在听完陈大师的创作理念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木雕艺术的灵魂所在。”曾可激动地说,大师讲述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设计背后的故事,都让自己对东阳木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让曾可印象格外深刻的作品是《锦绣江山万里图》,作品中的水波和雾气雕得一丝不苟,水波细腻的纹理和层次在特定光线上形成反射,呈现出犹如波光粼粼和雾气霭霭的景象。“水波纹肉眼看不出,只有用相机放大,才能看到木雕作品的精细之处。”曾可兴奋地描述到,自己曾在课堂上学习过水波纹、双鱼纹,当课本上的内容出现在眼前时,那种震撼与兴奋是无法言喻的。
她提到,在陈一中大师的指导下,自己和同学们都动手尝试了一些简单的木雕操作,虽然只是皮毛,但那种与木头亲密接触的感觉让她对木雕产生了浓厚兴趣。她意识到,传承东阳木雕这样的非遗技艺,不仅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对于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传承的责任感。
在追随陈一中大师深入学习的这些日子,曾可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东阳木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正面临着传承的严峻挑战。这项技艺的传承链条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年轻的学习者逐渐减少,真正能够投身于木雕艺术并坚守的更是寥寥无几。
“身为非遗保护专业的学生,我深感了解东阳木雕这样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至关重要。”曾可说,相比于仅仅在课堂上汲取理论知识,走进实地,亲自观察和参与实践更能让她深切地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所面临的挑战。而正是这些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在她日后投身非遗保护事业时,将为她能提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此次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黄宇轩
文创生活化,让非遗绽放新光彩
在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黄宇轩正站在工作台前,一丝不苟地打磨着一块木材。他的眼神中满是真挚,尽管手法尚显青涩,但那份专注与耐心足以看出他对这项技艺的认真态度。
黄宇轩放在一旁的图纸上勾勒着一个简约而不失精致的图案,虽然设计并不繁复,但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他反复思考和推敲的心血。他用心设计着每一个元素,试图将自己的创意与木材的质感完美结合。
此次来到木雕小镇参加短学期实践,是他第一次来到东阳,此前对东阳木雕知之甚少,在初来乍到时还略带疑惑和不解。然而,随着实践课程的深入,他渐渐被蒋路明大师精湛的技法和亲切和蔼的为人所打动,逐渐转变了自己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跟班学习的时间里,黄宇轩不仅学习了如何设计和制作各种木制文创产品,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与现代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非遗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可以是创意来源。”黄宇轩说,他意识到,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不仅能够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更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这种结合,不仅仅是在产品设计和制作上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和发扬。
在实训的最后一天,黄宇轩终于完成了自己设计的手机支架。“这是我这次实践的成果,尽管成品还很粗糙,但是我很喜欢。”他说,这件饱含心血的作品将成为他未来学习和探索木雕技艺的起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黄宇轩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非遗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随着文创产品的不断生活化,非遗也会有更广阔的市场,会有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中,共同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力量。
杨乐怡
根植文化自信,当好非遗“宣传员”
6月29日上午,吃过早饭不久,杨乐怡就着急地回到工作台前,拿起一根竹丝编制起自己未完成的作品。今年19岁的杨乐怡来自杭州,是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自小就对竹编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学时,杨乐怡参加了“西溪小花篮”实践活动,那次的经历让她对竹编产生了浓厚兴趣。她惊叹于竹编技艺的精湛和作品的生动逼真,更被竹编能够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所折服。因此,当得知这次社会实践有机会来到东阳木雕小镇深入学习竹编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方向,希望能更深入地探索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到东阳木雕小镇后,杨乐怡对竹编的初印象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她发现,竹编技艺不仅要求匠人具备高超的技艺,更需要耐心和毅力。一件精美作品的背后可能是匠人一整年的心血,这让她受益匪浅。在胡丹峰大师的指导下,她亲手尝试编织了一个“竹编爱心”,但结果却与想象中的完成度相去甚远。“我们三个人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步骤,但做出来的爱心形状很不一样,有的瘦长,有的圆润,要想做得统一好看还是很考验技术的。”杨乐怡感叹道,即使是同一种东西,由于每个人的手法和力度不同,编织出来的成品也各有特色,这让她更加敬佩那些掌握这门技艺的匠人。
通过这几天实践,杨乐怡不仅学习了编制竹编的基本技巧,更深入了解了竹编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老师向我们介绍到目前竹编技艺的传承并不容易,现在的大多数竹编从业者年纪在50多岁,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即使有年轻人加入,能够坚持下去的人也很少。”这让她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正面临困境,急需年轻血液的注入。
在杨乐怡看来,非遗文化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自己更应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我会抓住身边的各种机会去开展竹编等非遗的宣传,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竹编文化,共同守护这项技艺。”
编辑:厉欢欢
二审:陈云
终审:陈一点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